歐洲太空總署在5年前發射的「風神」衛星,將墜落地球,而相關單位也正在引導「風神」重返大氣層,要嘗試減少衛星軌道上的太空垃圾。而這種情況,也恰好凸顯出因應太空科技發展所衍生的「太空垃圾」,以及衛星軌道是否會導致碰撞等太空秩序問題。
歐洲太空總署2018年發射「風神」衛星,是史上第1個偵測全球氣流、風速等數據的衛星。而在運行5年後,衛星燃料幾乎用完,預估28日就會墜落地球。
風神衛星任務主任伊莎貝爾.羅霍說明,「衛星從280公里高度,降低到250公里,到星期五的時候,預估會進行最後一次機動,讓衛星的高度降低到120公里。」
控制人員向衛星發送指令,引導重回大氣層。目前風神衛星每天下降約1公里,預估有8成會在大氣層燃燒;剩餘部分,大約28日會降落到大西洋區域。
歐洲太空總署太空碎片辦公室主任霍爾格.克拉格表示,「我們在軌道上有大約1萬個太空飛行器,其中有2000個失去作用。現在讓我們看看它們回到地面和重返的情況,那就是每年大約有100噸,會以自然的方式重返地球。」
太空科技蓬勃發展,許多國家和SpaceX、One Web等企業,陸續發射衛星,尤其像星鏈計畫的龐大數量,導致太空中的衛星爆增,更突顯太空垃圾以及衛星軌道是否會發生碰撞等太空秩序問題,變得更加重要。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舒孝煌認為,「這些通訊、網路安全等等這些,完全都要靠太空的話,如果太空秩序失控的話,它的整個軌道都會變得很難管理。台灣可以有自己的衛星,但是發射可能是其他國家,就牽涉到也許是協調的問題,軌道管理當然也是我們覺得需要先預作準備的部分。」
全球各國積極推進太空領域和低軌衛星等布局,並重視太空交通管理。而正在強化太空計畫的台灣也加緊腳步,希望能跟上國際進度,並提升國家安全、通訊、網路等實力。
因此,如何能更加強化台灣和世界各國合作,成為太空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