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足腫最新臨床發現 手術切除與電療放射8成機率可治癒
賴淑敏 蔣龍祥/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蟹足腫是一種因過度疤痕組織增生,導致凸起的疤痕,除了不美觀,還常讓患者痛癢難耐,是一種極難治療的皮膚疾病。新店耕莘醫院最新臨床研究發現,若採手術切除,外加3次放射線電療後,有8成機率可以讓蟹足腫治癒、不再復發。
30多歲的陳先生,3年前因為急性心肌梗塞,開刀進行心臟手術才保住一命,沒想到胸前的傷口疤痕開始增生凸起、猶如螃蟹腳,而且常常又癢又痛,長度約20公分,就醫檢查才知道,原來是蟹足腫惹的禍。
新店耕莘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秉侖解釋,「傷口沒有經過正確的治療,所以它可能2週,甚至1個月都還沒有好,那在這個過程之中就特別容易產生蟹足腫,所以它最後傷口癒合了之後,疤痕就會凸出來。」
醫師表示,蟹足腫是一種過度疤痕組織增生,過去治療常採用類固醇注射,但是停藥後復發機率高,是一種極難治療的皮膚疾病,不過醫界最新研究發現,若採手術切除,外加3次放射線電療後,有8成機率可以讓蟹足腫治癒、不再復發。
李秉侖表示,「惡性腫瘤才要電療,但是其實除了惡性腫瘤之外,像我們這種蟹足腫,它算是一種良性的,它也可以用這個治療,因為放射線可以抑制這些纖維母細胞的增生。」
醫師指出,蟹足腫的發生率約萬分之15,主要跟體質有關,臨床常見像是青春痘、蚊蟲叮咬、疫苗注射後,傷口反覆抓癢也可能會造成蟹足腫,而且疤痕張力越大的部位,例如關節處、前胸等,也容易發生蟹足腫,因此提醒民眾,若傷口超過2週仍未癒合,應盡速就醫檢查。
黃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