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山地熱發電資源豐富 將成能源重要布局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大屯山蘊藏豐沛的發電資源,占全台灣淺層地熱潛能的7成,但是火山環境也伴隨酸蝕問題,長期處在有資源難開發的情況,直到最近傳出好消息。在四磺子坪,一座克服挑戰的先導電廠正在興建,預計6月完工商轉,台灣的地熱發電將向前推進一大步。
大屯山地底下的資源,源源不絕。在金山的四磺子坪,裝置容量1MW的地熱發電廠,正在興建,業者找到方法克服酸蝕,來自地底的高熱,即將轉為電力。
地熱發電業者總經理林伯修說明,「我們現在就是已經開始在組發電機了,目前我們的設計條件,都是取乾蒸氣為第一優先。乾蒸氣基本上它是可以避掉一部分地表機組酸蝕的問題。」
相距不遠的硫磺子坪,還有一個能源局的招商案,規劃裝置容量4MW的地熱電廠。最新的技術,地下井可以朝向熱源轉彎,預計往下鑽1500公尺的深度。
地熱發電業者總經理林伯修指出,「其實這樣的鑽井技術,在底下是可以做一些定向,定位的施工方法,取得不同方向、面向的熱源。」
再生能源中,地熱是唯一能24小時穩定發電的基載電力。北部的核電廠陸續退役之後,在鄰近台北市的大屯山系發展地熱,將是重要的能源布局。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宋聖榮表示,「大屯山系(蘊藏量)淺層就500MW,深層大概有將近3GW。如果後續的取熱技術,深層的取熱技術越來越好的狀態之下,淺層的加上深層的,一來我們做核電廠的發電能力的話,可以彌補核一、核二的發電總量。未來真的大屯能開發起來,對北部缺電的危機,可能會有點幫助。」
四磺子坪的電廠預計6月完工商轉,業者將它定位為先導電廠,營運經驗將作為大屯山系其他電廠的開發參考。隨著新技術提升,從前因為酸蝕問題而窒礙難行的大屯山地熱,轉變為極具發展潛力的火紅綠能。
陳祖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