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北極振盪恐影響到明年1月 一文了解今年入冬最冷低溫【更新】

週六、日最冷 北部沿海4至6℃
氣象局預測,12月15日(週四)至16日(週五)白天高溫尚有19至20°C,寒流將在16日晚上報到,氣溫一路溜滑梯,北台灣最低溫會接近6°C,其他地區低溫10至11°C。
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更指出,這波寒流最低溫出現在週六深夜至週日清晨、周日深夜至下週一清晨兩個時段,北部沿海及空曠地區會出現4至6℃的低溫。
根據中央氣象局臉書「報天氣」統計,50年代至80年代,台灣偶而會在11月或甚至10月底就受到寒流影響。但近30年來,遲至12月、甚至隔年1月,才有寒冬之意。如果本週末氣溫下降至寒流等級,將是近10年來最早到的寒流,也是30年來第3早到的寒流,僅次於1996年的12月6日及2010年12月9日。

這波低溫會降雪嗎?
由於大陸冷氣團,12日雪山已降下今年入冬首場初雪。氣象局表示,一直到週末中部以北高山都有可能降雪;週六高山水氣增多、氣溫進一步下降,週六至下週日清晨3000公尺以上高山有降雪機率,中部以北2000公尺以上高山也不排除降雪。
2016年1月23日至25日的寒流,曾在台灣北部多個低海拔山區降下皚皚白雪,包括台北市陽明山、貓空、北投,新北市烏來區,苗栗縣南庄,桃園龍潭和楊梅等地,當時台北市測站溫度為4.1°C,陽明山鞍部則是創下攝氏-3.7度的歷史低溫紀錄。
寒流是什麼?
中央氣象局對冷空氣的分類,是以台北站觀測到的當日的最低氣溫做為認定。當氣溫低於10°C以下就是寒流,10至12°C為強烈大陸冷氣團,12至14°C為大陸冷氣團,東北季風則會造成氣溫落在14°C至19°C。但民眾常說的「霸王級寒流」,氣象局並無這項分類定義。

台灣從1950到2019年寒流事件紀錄中,天數最多是在1962年冬季,10°C以下有41日。寒流連續天數最多的一年則發生在1963年,長達16天。
負北極振盪造成台灣急凍?
17日開始全台氣溫急凍,氣象局長鄭明典指出,是受到「負北極振盪」影響,因為台灣位於冷空氣路徑的邊緣,且受影響時間可能比較久,預期寒冷天氣將持續到明年1月,且較容易出現極端低溫。
北極振盪(Arctic Oscillation)是什麼?它是北半球20˚N以北區域的一種大氣振盪現象,主要在描述北極與中緯度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呈現相反相位變化的關係。

簡單來說,當冬天時「北極寒風」南下入侵溫帶地區,不過北極區附近風速最強勁的氣流「極鋒噴流」出現,有如孫悟空緊箍限制北極寒風的行動,兩者互相拉扯,就是所謂的北極震盪。有些時期極區氣壓異常偏高,中緯度的氣壓則異常偏低,稱為負北極振盪;反之則為正北極振盪。
「負北極振盪」可以想像成,當緊箍極鋒噴流失靈,產生減弱、歪七扭八的情形,關不住北極寒風時,冷冽的寒風就會吹往溫帶地區。使得較接近極區的的北美、北歐及西伯利亞到蒙古一帶容易出現偏冷的天氣,中緯度的地中海區域國家則出現降雨偏多的現象。
不過台灣位於熱帶與副熱帶之間,和北半球極區相距較遠,所以北極振盪對台灣的影響較不直接,負北極振盪導致冷空氣南下的影響也有限。因此不是有負北極振盪發生時台灣就會冷,而冬季低溫也並非都是負北極振所盪造成的。
台灣史上最低溫是幾度?
台灣有氣象紀錄以來的絕對最低氣溫在什麼時後?1970年1月31日在玉山站觀測到-18.4℃。如果只考慮平地,則以1901年2月13日臺中站觀測到的-1.0℃為最低。
若以日均溫來看,1972年3月3日玉山-12.1℃為最低溫紀錄,平地測站則以2016年1月25日馬祖站的日均溫3.2℃最低。
在月均溫方面,以1963年1月玉山-6.6℃為最低,若單看平地氣象站,則以馬祖站2011年1月的7.1℃為最低。
台北市史上最低溫呢?根據中央氣象局前身「台灣省氣象所」統計,自有氣象數值以來,平地最低溫發生在1900年2月13日,測得零下0.2℃。第2低溫則出現在1963年1月28日,測得零下0.1℃。
天氣太冷 能放寒流假嗎?
台灣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風力或降雨量達到標準時,地方政府可發佈停班停課,但其中並未納入低溫的停班課辦法,因此台灣沒有法定低溫假。
但是根據《yes123求職網》2021年12月的調查發現,有72.7%勞工表示贊成,27.3%不贊成;企業方面則有22.8%贊成,77.2%不贊成,兩者呈現反差。台灣也曾有企業實施過低溫假。
另外調查中也顯示,有24.1%的人透露,每逢12月到隔年2月的上班日曾因低溫請過病假,平均每個月請假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