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逐步邁向經濟防疫,指揮中心宣布從3月1日起,多項措施包括口罩與大眾交通工具飲食、醫療與長照機構等都有條件開放。不過國內醫師表示,戴口罩是保護自己的重要措施,民眾應多斟酌是否真的要摘下,而且當國外疫情出現變化或社區再度出現多條不明傳播鏈時,台灣還是要立刻回防。
指揮中心宣布台灣逐步邁向經濟防疫,3月1日起,包括口罩與大眾運輸飲食、醫療與長照機構都將有條件開放,就連超市與賣場都能舉辦試吃。不過有醫師就認為,Omicron變異株有太多無症狀傳播,大家雖然不想戴口罩但仍要斟酌風險。
北醫胸腔內科醫師周百謙認為,「如果自己有自覺症狀呼吸道,譬如說鼻塞咳嗽或是呼吸道不舒服的症狀,搭乘大眾捷運工具或在空氣不好的地方,需要進出或是在一些高風險的,譬如到醫院,還是會建議大家還是要戴上口罩。從基礎的方面去改善以及加強呼吸道的防護,這部分可以減少未來未知的病毒,或更新突變株的出現下,被感染的一個相關風險。」
醫師表示,國內疫情趨緩,民眾雖然可以放心脫下口罩到餐廳用餐,但平時若與非同住家人交談或開放商務客入境後,碰上外國人口罩還是得戴好,且台灣還是注意,是不是有感染源不明的社區傳播明顯增加,及國外出現重症化的新變種株等兩大信號,一旦出現那就要盡快回防,不然經濟防疫怕走不遠。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說:「經濟防疫還是要看說,我們局部地方各縣市,還是要監看一下確診數的一個狀況,確診數如果還是有一個指數上升,造成當地醫療負荷不堪的一個狀況,就是還是要當心要注意。」
醫師也提醒,走向防疫鬆綁開放後,高危險族群的長者,有可能在泡茶聊天時不小心又被傳染,5到11歲無法打疫苗的小孩也可能在學校等場所染疫,因此想要安心與病毒共存,疫苗覆蓋率的提高仍是最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