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屯老街80年歷史犁頭店 客製化刀具拚創新轉型

台中南屯是大台中最早開發的區域,現在的南屯路在當時,有台中第一街的稱號。許多因應當時需求的產業,像是打鐵的犁頭店,以及用傳統手工製作的米麩,都成為在地的傳統記憶。

才一大早,鏗鏗鏘鏘的打鐵聲又響起,犁頭店的第三代傳人蔡進永雖然只是七年級生,但手藝和技巧可是不馬虎。刺耳的磨石聲伴隨火花,這對蔡進永只是家常便飯,不到一會功夫,這把用了好幾年的菜刀恢復鋒利無比。南屯老街的犁頭店,至今已經有80年歷史,累積不少忠實顧客。

犁頭店第二代傳人蔡慶隆說:「(早期)一支鋤頭用差不多20天而已,20天後鈍了,就挖不動土,就會過來補鐵,所以我那時都用手工。」

除了菜刀和農具,蔡進永嘗試製作花紋刀。每把刀面的紋路獨一無二,還可接受客訂製作。而這樣的傳產要轉型,蔡進永說的確面臨不少上一代的壓力。

犁頭店第三代傳人蔡進永指出,「(和上一輩作法)一定有落差跟斷層,變成說,老一輩有跟我說,這大概是什麼東西,大概怎麼做,我就可以跟著做,算是一個技術跟知識的傳承。」

同樣也在南屯的這間老店,穀物磨成的米麩香氣逼人,這樣的氣味已經飄散了超過半世紀。坐落在三角窗的米麩店,早期可是金店面,但以往被當時嬰兒副食品的米麩,除了得面臨少子化和機械化衝擊,傳承也備受考驗。

米麩店二代傳人陳東豐表示,「每個行業畢竟有走到它盡頭的一天,不見得每個客人都會陪你到最後,我們很樂觀看待這事情,畢竟如果能轉型當然最好,如果不能轉型,也是要讓它在這時代畫下句點。在目前我們接手的階段,我們還是可以把它做到盡量完美的過程。」

陳東豐說,除了後繼無人,這台老壓力鍋已經運轉30年,不知道何時要功成身退。雖然難抵時代變遷更迭,目前就是做好每天的工作,盡力讓這股香味,留在老台中人的記憶裡。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