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60年的老舊社區,橘紅色的大門隨之敞開。原本廢棄灰暗的400坪國軍福利社,這兩年由一碼村接手,重新點亮了溫暖光線,也是萬華許多組織和社群,以及創作者和長輩的依歸。
一碼村村民說:「這裡將近要60年的建築物了,所以為什麼天天來,因為離我家滿近,然後我又沒什麼事情做,那我找一個據點就來這邊。」
二手衣物和各種玩具,全部都被整理得乾乾淨淨,等待下一個主人。一碼村每個月都會舉辦許多人和物的再生實驗活動,讓老舊電器或物品得到第二生命,也透過修復的過程,讓許多遭受挫敗的人來到這裡,重新得以理解並善待。
一碼村創辦人黃芳惠表示,「除了好像看到有環境,或是物件被再生之外,其實最主要是自己在這裡面,得到了一個自我探索的時空。」
這裡的成員互稱村民,身分有移工、單親媽媽、獨居長者,背景多元。不過一碼村從不用社福單位的基準認證,無論是誰進到這裡,都可以卸下身分,做自己想幫忙的事情。
一碼村創辦人吳婷婷說明,「任何人不同角色都有機會加進來,在裡面收獲到他需要收獲的事情,或是投入他需要幫助的事情,所以我們希望說這樣會慢慢回到說,都會裡面也有這種互助的村落的出現,讓這個大家可以互助在一起的可能性,能夠慢慢地拓開。「
每個人或許曾經都有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時候,一碼村深信每一個人與物都有存在的價值,都會型的互助系統也就不斷地在這個空間裡擴大。創辦人吳婷婷和黃芳惠都希望,未來在全台各地,還有更多像一碼村的方,慢慢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