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種海蟾蜍具毒性 林務局預告飼養須登記、不得繁殖
林靜梅 莊志成 陳淯茜 劉啟稜/綜合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原產於美洲的海蟾蜍,被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種,具有毒性,威脅生態及人畜安全,11月起在南投草屯陸續被發現,林務局預告,將規定飼養須登記,且不得繁殖,呼籲飼主千萬不要丟到野外,第一波已移除426隻,明年春天繁殖季,進行第二波清除。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楊懿如指出,「體型也差很多,牠(本土)再大也不會到這麼大。」
鏡頭再拉近,下方就是世界百大入侵種海蟾蜍,比起上方台灣本土黑眶蟾蜍的體型,簡直龐然大物。東華大學教授楊懿如,上個月跟志工與特生中心人員,來到南投草屯現勘,在不同菜園裡,發現海蟾蜍的數量、體型都很驚人。
經過1個多月努力,總共移除426隻成體,楊懿如指出,當地居民曾在2019年看到零星1、2隻,今年數量卻大爆發,若不加緊移除,就怕一發不可收拾。
楊懿如說:「只要牠族群建立之後,就會變成優勢種,然後在沒有天敵控制的情況之下,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海蟾蜍壽命長達10年以上,適應繁殖力皆強,不只貓狗,蛇吃了都可能中毒,牠吃蜥蜴、青蛙,連廚餘都吃,為此林務局打算公告,將要求飼養要登記,不得任意繁殖,呼籲民眾不想登記或不想飼養,千萬別丟往野外,交給主管機關,而明年春季,則是另一波考驗的開始。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長羅尤娟表示,「繁殖季的時候,可能海蟾蜍會比較容易出來去求偶,比較容易發現,那個時候我們可能會再有一波比較強力的移除跟掃蕩的工作。」
海蟾蜍1930年代,有不少國家引進用來防治甘蔗害蟲,成效雖好但帶來後患無窮,在澳洲、日本、菲律賓等國造成生態危害,台灣則是2015年時有人引進,研判後來遭棄養流入野外,林務局表示目前仍只在草屯發現,得與時間賽跑,設法移除阻斷牠的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