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錢打水漂?政府該管管! 人氣實況主籲推動「轉蛋法」

手機遊戲市場發展迅速,「錢」途無限,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ensor Tower資料,2021年上半年,全球在 App Store 以及 Google Play 商店上的消費行為已經達到649億美元,其中七成來自手遊消費,估計達447億美元。
大部分手遊都有設計一個「儲值」欄位,玩家可以用現實生活中的金錢,換取虛擬世界的貨幣例如鑽石或點券,然後在遊戲裡換取道具、武器,或是抽角色,壯大戰力。這種在手機遊戲中以現金付費的行為,稱之為「課金」,是源自日語かきん的遊戲術語。
在遊戲論壇中,不時有玩家炫耀自己「十抽出貨」(編按:第一次十連抽就抽到心儀角色或道具),但同時也有玩家抱怨「花了x萬塊還是抽不到」。
2019年1月8日,《網路連線遊戲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生效,當中第六點第四條內容如下:
有提供付費購買之機會中獎商品或活動,其活動內容、獎項及中獎等資訊,並應記載「此為機會中獎商品,消費者購買或參與活動不代表即可獲得特定商品」等提示。
儘管此法要求業者有揭露明確資訊的責任,但目前國內法規並沒有要求遊戲公司「必須」揭露中獎機率,也沒有強制要求提供類似夾娃娃機的「保底機制」——玩家只要消費達一定金額,即可獲得該道具或角色。
部分運氣較差的玩家,確實可能發生拿錢打水漂,或是發生跟丁特一樣,砸大錢卻也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民眾提案籲訂「轉蛋法」 促中獎機率透明化
其實早在丁特槓上遊戲公司「橘子」前,署名Paul的民眾,六月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他提出兩大訴求:
- 要求國內網路連線遊戲機會型商品應公布中獎機率
- 針對遊戲內中獎機率應由政府或是第三方公正單位驗證機率屬實與否
該提案獲得逾6000人附議,主責單位經濟部回應,將召開協作會議,並邀請政府部門、產業界、學者及消費者共同參與。
上圖是遊戲橘子代理手遊《彈射世界》的遊戲畫面,可以看到抽出部分角色的機率僅0.7%,甚至只有0.093%。雖然有公布中獎機率,但遊戲公司特別在注意事項強調:「出現機率為1%的角色,並非100次中必定出現1次」。
70萬猴女事件引「民怨」 業者「自治」保底制
放眼國外,隨著手遊市場越來越龐大,各國開始有不同規範。以日本為例,雖然有《不當景品與不當表示防止法》(不当景品類及び不当表示防止法),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比如針對商品標示作出管制:外表是牛肉罐頭,但其實是馬肉跟鯨魚肉所混充,即屬違法。但由於該法在1962年制定,並沒有針對手遊作出嚴格管控。
反而是因為2016年「70萬猴女事件」事件,玩家們統計轉蛋成果後,發現特定角色出現機率跟遊戲公告有落差,引起日本玩家群情激憤。
儘管最終消費者廳認為遊戲商沒有違法,但手機與網路遊戲業界協會因感受到消費者的不滿,因此公布指導原則,進行自主規制,其中一個原則為「在推出機率性扭蛋商品時,課金上限為5萬日圓(約新台幣1.3萬元),就能保證取物。」,也就是俗稱的「保底」。
回到國內,最早在2017年,民進黨立委林俊憲就曾經呼籲修法,保障玩家權益。近日民眾黨立委高虹安也呼籲,應研擬懲罰性條款的規範,讓遊戲市場的消保機制更透明完善。
丁特在Youtube上擁有70萬訂閱數,他在10月4日直播中強調,這次槓上遊戲橘子的理由:「如果連我,你都可以不回應,那其他玩家絕對是求償無門。」在手遊市場經濟規模不斷成長的同時,除了法規須與時俱進,業者如何跟進思考,回應玩家訴求,避免雙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