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手語教材 社家署擬採手勢中文

去年在聽障家長的推動下,台灣手語納入早療通過附議。於是衛福部社家署、開始著手規劃0到三歲的手語教材,不過卻也將手勢中文納入。這樣的做法就像是英文教材,卻照中文字的順序來翻譯一樣,引發聽障團體的強烈抗議。認為這樣根本不是在教學手語,也違反了國家語言發展法,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精神。雖然事後社家署回應,將會依法辦理,不過也凸顯了聾人參與政策討論,是否能完整表達意見,以及能否充分溝通的問題。

台灣聾人聯盟會同立委及專家學者召開記者會,對於衛福部社家署在製作嬰幼兒手語教材的時候,計畫使用手勢中文表達深深的憂慮。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常務監事黃淑芬說,今年衛福部0到3歲的手語教材納入早療,然後也邀請我去做編輯委員,才發現說他真的把手勢中文納入教材,他變成出了兩個版本,台灣手語的版本跟手勢中文的版本的兩種教材,但是我記得在開會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提出這樣的決議,為什麼會議記錄反而會有這樣的紀錄呢?所以那時候是產生了一些爭執,然後也讓我覺得在裡面很受傷,在那邊起了很多的爭執,因為好像發現這些過程當中,對我們的台灣聾人有很大的傷害。

聽障團體反應這麼大,是因為台灣手語是一種自然語言,如果以人工的手勢中文作為教材,不僅破壞手語結構,也有礙認知。

黃淑芬用手語舉例說明兩者的不同:
這是手勢中文,有、一、位、老、公、公,坐、在、大、樹、下、抽菸。
老公公,爺爺,有一個,他不在樹那邊喔,他從其他的地方走過來,走路的樣子走到樹底下,坐下來、抽菸的樣子。

簡單的說,畫面左邊的手勢中文,就是要配合中文一個字一個字比出來,而畫面右邊的自然手語,則是以視覺的順序來呈現。

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陳怡君表示,手勢中文是人工研發的系統,他是依據口說語言的詞序表達,表達的方式不僅非常冗長,在理解上面更是困難。

台灣手語研究發展協會常務理事潘信宏說,把一個人工語言強加在自然語言中混亂它,它不會融合,它只會變成混亂而已。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也說,今天談到0到3歲發展的計畫,這個教材裡面,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從根本開始,讓台灣手語成為一個主要的語言,同時能夠讓他們知道說,在聾人的群體裏面,使用這樣的語言,是比較符合他們生活習慣的。

去年聽障家長提案,台灣手語納入早療附議通過,衛福部社家署隨即開始規劃0到3歲嬰幼兒手語教材,原本是美事一樁,備受期待,未料教材會議決議,呈現台灣手語及手勢中文兩套系統。
學者陳怡君表示,這樣看似擴大了家長的語言選擇,其實反而影響聽障孩子的學習,也會傳遞錯誤觀念,給需要學習台灣手語的家長,屆時孩子進入國小之後,本土語言選擇台灣手語也無法銜接,手語教材是學習一門語言,而部分家長期待聽損兒學習口語加入手勢輔助,則是溝通技巧,不應混為一談。

台灣聾人聯盟更發表聯合聲明,表示這樣的作法,已經違反國家語言發展法、以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精神。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則是回應,我們目前是開過,7/22是開過一次的編輯會議,會議上面大家有不同的意見,部分人是希望我們還是能發展文字手語,我們的立場,我們原則上應該是會遵照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發展方向來編製我們的教材。

社家署表示,提到手勢中文只是會議中家長的意見,教材製作還是會依法辦理。


記者 歐姵君 鄭凱文 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