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學童拿著棍子,將大石塊敲碎,其實這原本不屬於他們的工作,但烏干達在疫情升溫、學校關閉、經濟衝擊下,他們的父母只能帶到採石場一起工作。
童工歐克沃說:「我們可以工作並賺錢,我們可以存錢。如果疫情結束了,我們可以回去上學,有錢可以付學費,我一天可以賺3千(台幣24元)或3千5先令(台幣28元)。」
這裡是離首都坎帕拉約九公里外的郊區,附近的貧民區約有兩萬人口,許多婦女、小孩為了求生存,在附近的班達丘山坡上,頂著烈日不停地敲打。
採石工埃尼克說:「我們有時一天賺3千(台幣24元)或5千烏干達先令(台幣40元),就看你的體力,這些錢不夠買食物跟生活用品,因為大部分物價都很高。」
採石場的行業始於90年代晚期,埃尼克是當地眾多為了逃離當初北方衝突而搬遷過來的採石工人之一,近年來烏干達人口增加,住房需求上升,建設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沒有添購大型機械。採用這一類碎石等較便宜的建材,僅靠著人力拿棍子徒手敲碎石頭,而且沒有提供保護裝備。許多人敲擊時手部受傷,而且意外頻傳,不斷進出醫院。
採石工阿克洛說:「碎石會引起胸痛以及其他呼吸道併發症,我們都會吸入碎石的細塵,而且眼睛會被小石頭打傷,我們的手指會被槌子敲受傷。」
地方官員表示他們無法避免這一類的憾事發生,因為大部分的採石場都是私人營運,沒有辦法監控。而學童們做工雖有賺到錢,但這樣的未來卻令人擔心。
社區領袖班威納說:「我們的孩子甚至都被寵壞了,因為每次他們在採石場,儘管能夠持續工作,但是他們的知識不進則退,因此需要再次提升。」
由於烏干達近日疫情升溫,這些碎石工為了求生存,必須外出工作直接暴露在傳染風險中,也成了最脆弱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