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醫生叔叔和護士姐姐,辛苦照顧我們。」兒癌病友姚同學手拿畫作,表達對醫護人員的感謝心情。小學剛畢業的姚同學,在四年級的時候,確診罹患白血病,歷經三年抗癌治療,終於恢復健康,未來能慢慢重回校園。姚同學說:「看到同學有點害羞、緊張,但是很興奮。」
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平均每年,會新增500例年齡小於18歲的兒童癌症個案,其中是以白血病、腦瘤、淋巴瘤等類型最多。
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指出:「肺癌、胃癌、大腸癌,這個(兒童癌症)沒有,(兒童)有再生能力,所以我們的治療,化學治療這些東西可以比較強,小孩子的治癒率高。」
兒童癌症和成人癌症特性不同,而且五年存活率將近八成,存活率比成人還高。但還是有些病童在回到校園後,會因為落髮、或是外觀上的改變,而遭遇被排擠、不理解的狀況。
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就是癌症會不會傳染,或是癌症會怎麼樣去遺傳,那怎麼樣在校園裡面,讓我們的病童得到一個更好的照顧,包括我們的校護、老師,還有同學中間、同儕中間互相的支持,其實未來我們是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除了加強宣導衛教和友善校園概念之外,國健署和兒癌基金會也提醒,家長要提高警覺,如果發現小孩有不明原因的持續發燒、疼痛,或者是貧血、出血等症狀,最好立刻就醫,才能盡快掌握病狀、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