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溪湖中街上,第一家銀樓「金寶興」建築已經有80幾年的歷史,現在整修為咖啡館使用。咖啡店主人吳珮慈表示,因為房子已經太久沒有使用,所以在咖啡店開店前兩年,房子二樓就已經坍塌,經過整修之後,現在變成一個特別的挑高空間。
吳珮慈:「房子的前面是店面兼住家,因為過去家族人口越來越多,所以房子後來往後面一直增建,所以每個區塊都代表不同的時代,建築工都非常的不一樣。」
被問到為何返鄉開業?吳珮慈說,自己是溪湖人,在這邊出生長大,後來到美國念書工作,到一定年紀就想要回來家人身邊;而開店到現在,滿多機關團體、學校會跟她們店合作,因為可以透過以前溪湖大戶人家的房子,了解與溪湖的連結。
來到溪湖維新醫院,是溪湖當地第一棟三層樓的紅磚造建築,1934年也就是昭和八年時建立。
溪湖中街再生計畫成員謝家展表示:「一開始因為溪湖中街東方樓拆除,開始意識到,我們從小生長的地方有一些建築物,在我們還沒有好好去了解它的時候,這些建築物就消失了。」
而溪湖的楊灶醫院,就是「維新醫院」楊維新醫師的弟弟之前開業的醫院,目前由美術系的學生在整理,並在這邊創作,讓空間重新活用。
溪湖中街再生計畫成員蔡鈞曄表示,在過去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過程中,保存方跟所有權人長期以來,都是一直處於對立二元的關係,就是希望從他們這一代人開始,跟屋主建立起合作的夥伴關係,「我們希望做的是前置的一些調查,值得去被留下來的東西是什麼,我們想證明給屋主看,他的房子是有這麼多的可能性」。
而溪湖的楊灶醫院,就是「維新醫院」楊維新醫師的弟弟之前開業的醫院,目前由美術系的學生在整理,並在這邊創作,讓空間重新活用。
溪湖中街再生計畫成員蔡鈞曄表示,在過去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過程中,保存方跟所有權人長期以來,都是一直處於對立二元的關係,就是希望從他們這一代人開始,跟屋主建立起合作的夥伴關係,「我們希望做的是前置的一些調查,值得去被留下來的東西是什麼,我們想證明給屋主看,他的房子是有這麼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