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為瀕危物種,全球數量不到四千隻,農委會特生中心與台師大研究團隊研究黑琵的基因圖譜,發現牠們一萬八千多年前數量高達六萬隻,如今族群大量萎縮,但因沒有喪失遺傳多樣性,若好好保育,還是有可能再壯大族群。 雖有長長的嘴方便覓食,但脖子癢的時候抓也抓不到,這時若有同伴幫忙,就再好不過了,這是黑面琵鷺間的親密行為。黑面琵鷺被列為瀕危物種,1990年間一度剩不到三百隻,但在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約一萬八千多年前,牠們數量曾高達六萬隻。 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姚正得指出,「最近百年內有一些戰爭或者農藥的使用,造成很多物種進入更嚴苛的瓶頸效應裡面。」 農委會特生中心與台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合作,透過11.9億個鹼基對的基因組草圖揭開黑面族群的重大變化。黑琵的近親、分布在紐澳的皇家琵鷺數量多達十萬,黑面琵鷺卻僅有3,941隻,然而研究發現,黑面琵鷺並沒有因此喪失遺傳多樣性,族群壯大的根本還在。 台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研究助理葉佳芬表示,「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環境會怎麼樣變化,如果牠多樣性比較高的話,牠就會有所本,(比較容易存續下去)。」 台灣西南沿海是黑琵重要渡冬地,這個冬天有近2,600隻造訪,佔全球總量三分之二。若要幫助黑面琵鷺再次壯大,特生中心認為台灣能否好好保護棲地至關重要,目前黑琵的渡冬熱點,包括台南土城、七股,及嘉義布袋皆非保護區,都存在受破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