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工程除水患 荷蘭成水利王國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這幾個月來、又是淹水、又是停水、未來的水資源應該如何管理、成為迫切的問題。今天起、我們將推出一系列的報導,從荷蘭治水的經驗來看台灣
1986年荷蘭女王碧翠絲宣布圍海工程Deltawork正式完工,這個被稱為世界七大工程的三角洲工程不僅讓荷蘭人免於水患之苦,也開啟荷蘭水利王國的時代,三角洲大壩工程的強度是以一萬年才可能有的颶風或洪水來計算,但充滿危機意識的荷蘭人總是說,你怎麼知道那一萬年不是明天?更重要的是,在與海爭地的過程中,荷蘭人學到的不是人定勝天,而是怎麼和自然共生共存,甚至和自然成為一體位於北海邊的荷蘭是歐洲領土最小但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面積和台灣差不多,但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住在低漥區,也因為地勢低緊鄰北海,荷蘭成為全歐洲廢水的出海口,惡劣的天然環境讓荷蘭人很早就必須展開一場和水的抗爭,十三世紀,荷蘭人開始圍海造地,築堤防和水壩,但1953年洪水氾濫,海水潰堤,這一場大水奪走1835人的生命,當時的媒體形容,這是一場如同聖經上記載的末世浩劫五十年前的致命水患讓荷蘭人痛定思痛,通過DELTA三角洲決議,要建十座水壩來徹底解決水患,其中位於內陸的東須爾德海和北海交界口長八公里的工程最為浩大,原本預計用十一年的時間完成一座封閉的固定水壩,但在完成了五公里後,民眾及生態學家反對聲浪日益高漲,因為完全隔開東須爾德海和北海,將使東須爾德海逐漸淡化,失去潮差代表整個生態將完全破壞,於是荷蘭政府決定放棄本來的計畫,從頭來過,再花三年的時間設計出全世界第一座開放式水壩,不過想在海上建立一個開放性水壩可不容易,海水強大的浮力及泥沙讓這個巨大的工程難上加難六十五座巨大橋柱是主要骨幹,加上六十二個可以上下移動的鋼板水閘,因為海水的深淺不一,光是固定河床就花了四年時間平坦的荷蘭根本沒有山,因此用來固定河床的大石頭都從國外運來進行爆破,用這些石頭來穩定橋柱,每一塊石頭的位置都經過精密計畫分毫不差,否則就可能功虧一潰,而這些水閘鋼板平常是拉起的來讓潮流暢通,當海浪超過海平面三公尺的時候,所有的水閘就以每秒三釐米的速度關閉,阻隔水患,這就是今日聞名世界的暴風浪屏障,雖然花了原本好幾倍的金錢和時間,但荷蘭人卻在保護生態及民眾生命安全的兩難中找到最完美的平衡點在建造三角洲工程的過程中,荷蘭人完整建立了永續發展的概念,在做任何決策之前,都會先想,二十年,二百年後,要留給子孫一個什麼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