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野溪整治變水溝? 水保局:可部分復育
胡慕情 陳添寶 / 台東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東荒野野溪小組走訪野溪,發現台東每條溪流,幾乎都有整治,但整治後,每條野溪都被汙染變成水溝。
台東東河鄉碇橋的出海口,曾有一座高達三公尺高的固床工,台東荒野保護協會向台東水保局爭取改善,水保局降低固床工落差,希望恢復溪流生態。
台東荒野保護協會野溪小組召集人 楊坤城說:「這三公尺的固床工要讓魚類,要讓兩岸就是洄游型的魚類來上下這一段的時候,根本就是一個天葬,以目前水流的流動上來講確實是比以前好太多。」
水保局坦言,過往整治往往只有工程思考,未來面對生態環境和保全需求的拉扯,必須納入更多意見。
台東水保局治理課長 莊裕斌表示,「百姓的需求或許不是真正的課題,如果有更多人的參與提供不一樣的意見的時候,我們做的那一個策略的選擇會更正確一點。」
目前台東多條野溪,都已經降低固床工高度。這樣的復育工程,能不能恢復野溪生機?
顧問公司生態工程部研究員 吳宓思說:「在做這個工法,大家都會還滿緊張,有點像實驗性質,因為當初他們會做這個工程一定有當初的原因,因為這個工程也是幾年前的工程,現在當我們降低之後,它會不會有產生另外的問題,這也是非常需要去追蹤的。」
調查人員指出,過往野溪整治缺乏詳細生態調查與歷史災害資料。未來如果可以建置資料庫,將有助於降低生態環境與人類保全需求的衝突。
台東東河鄉碇橋的出海口,曾有一座高達三公尺高的固床工,台東荒野保護協會向台東水保局爭取改善,水保局降低固床工落差,希望恢復溪流生態。
台東荒野保護協會野溪小組召集人 楊坤城說:「這三公尺的固床工要讓魚類,要讓兩岸就是洄游型的魚類來上下這一段的時候,根本就是一個天葬,以目前水流的流動上來講確實是比以前好太多。」
水保局坦言,過往整治往往只有工程思考,未來面對生態環境和保全需求的拉扯,必須納入更多意見。
台東水保局治理課長 莊裕斌表示,「百姓的需求或許不是真正的課題,如果有更多人的參與提供不一樣的意見的時候,我們做的那一個策略的選擇會更正確一點。」
目前台東多條野溪,都已經降低固床工高度。這樣的復育工程,能不能恢復野溪生機?
顧問公司生態工程部研究員 吳宓思說:「在做這個工法,大家都會還滿緊張,有點像實驗性質,因為當初他們會做這個工程一定有當初的原因,因為這個工程也是幾年前的工程,現在當我們降低之後,它會不會有產生另外的問題,這也是非常需要去追蹤的。」
調查人員指出,過往野溪整治缺乏詳細生態調查與歷史災害資料。未來如果可以建置資料庫,將有助於降低生態環境與人類保全需求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