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5千成案133件 網友提案廢除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郭采彥 吳嘉堡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從2015年成立以來,提案將近5千件,但成案的卻只有133件。日前有網友認為,這個平台不是政府傾聽民意的地方,因此再度提案廢除。有學者認為,有關單位應該要對已經成案的提案來列管追蹤,不能只是形式上的回覆。 祈福的天燈冉冉升空,是每年平溪天燈節的重頭戲,但相對的,也對環境造成負擔,有網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平台提案,取消放天燈,改成燈籠節,但因為涉及地方政府權限,未通過附議。 不只環境議題,平台上的提案相當多元,從建立日治時期的博物館,到磁浮列車,還要教育部別亂改音譯,拒絕站票,以及調整時區等,但成案後,真能被執行嗎? 事實上,熟悉公共政策網路平台的民眾並不多,但多半抱持正面看法。有民眾認為「多一個溝通的管道」、「讓政府可以看到一些平民百姓的意見」。 只是從2015年平台成立以來,將近5千件提案,成案的只有133件,高達4441件未成案,即使通過了,也是得到相關部門的文字回應。有網友認為,這個平台不是政府傾聽民意的地方,提案廢除,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去年10月,首次提案廢除的結果,沒有達到附議門檻。 === 門檻假設已經超過的話 應該就是說 政府要把它視為 空中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李允傑表示,認同這個公民參與的平台,但是提案成案後的案件,不能只是交由相關部門所做出回應,還有後續如何追蹤改進,才不會枉費人民對公共政策網路平台的期待,「是不是要排入立法的議程、修法的議題?即使交給部門回覆的話,我覺得也應該要列管追蹤。」 郭采彥 吳嘉堡 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