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後灣打造古式"牢盆" 重現煮鹽文化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為了保護陸蟹棲地,屏東車城的後灣,曾經阻止飯店開發,重新拿回在地觀光主導權和生態保育責任。現在社區更要發揚過去煮硓咕鹽的文化,一起來認識,甚麼是硓咕鹽。
敬拜灶神,燃金紙放進灶口,屏東後灣村29日進行安灶儀式,安的是國內第一座牢盆。
除了紅磚、防火磚等現代材料,還用紅糖、糯米、紅土、茅草等混成古法黏劑,糊在內壁。牢盆是中國古代煮鹽工具,台灣沿海可曬鹽,因此從未引進,但恆春半島早年住民,都取珊瑚礁岩天然曬乾的海鹽,俗稱硓咕鹽,不足時同樣得煮鹽。
==文史工作者 劉還月==
冬天的時候
或者是夏天雨水多的時候
他們就沒有鹽可以吃
那沒有鹽可以吃 所以他們的人
自古以來他們都到
自己到海邊去舀海(鹵)水
然後回家用臉盆煮
那用臉盆煮 其實是自古以來
煮鹽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
煮鹽文化在後灣村流傳,只是以前用大灶煮,文史工作者經過研究,為後灣引進牢盆,產量更大,希望幫忙後灣發展觀光。
==後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劉和生==
我們希望他來是感受到一個
這裡真正純樸 慢活的一個環境
然後透過我們現在
慢慢有一些民宿業者
大家一起來合力
慢慢讓我們村莊可以轉型
讓年輕人慢慢可以回來
後灣過去為保護陸蟹棲地,成功阻止飯店開發,但農村凋零,現在透過煮鹽和牢盆兩種傳統的結合,希望創新為後灣的觀光特色。
記者 王介村 孟昭權 屏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