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馬糞海膽不夠吃 饕客改吃紫海膽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堤防邊堆滿了被挖空的海膽殼,有不肖人士把紫海膽生殖腺挖光光,殼就隨意棄置在澎湖裡正角海灘邊,數量多到堆成了一座小山。
==民眾==
非常多海膽的空殼
就覺得很像海膽的墳墓
數量是我在澎湖這幾年看到
算很多很多
紫海膽又名細刺黑膽,主要分布在台灣東部、東北部及澎湖北部淺海礁岩區,繁殖季節在5到7月份,通常是以鐵鉤鉤取的方式採收。由於今年澎湖馬糞海膽產量大幅減少,紫海膽便成了替代品,有民眾擔心它會步入馬糞海膽後塵,成為澎湖瀕臨滅絕的海洋物種。
==澎湖縣農漁局長 陳高樑==
紫海膽目前不是我們保育物種
漁業朋友一定要注意
它採捕的體型大小
留給它一個繁殖的空間
==科博館生物學組助理研究員 李坤瑄==
我們都是吃牠們的生殖腺
等於趕在牠們生小孩之前
就把牠們抓起來吃掉
這樣對野外族群衝擊很大
馬糞海膽不夠吃,改吃體積較小的紫海膽,人類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讓海膽連生殖的機會都沒有,專家建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規劃保護區,保留種源庫存,海膽才得以繁殖,倘若完全不管制,照人類的吃法,幾年內恐怕就會滅絕。
記者朱芷儀 彭耀祖 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