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聽水的故事特展 窺探水資源奧秘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當東方龍骨水車,遇上西方的阿基米德水車,兩者的發明有什麼巧合?台灣科學教育館從今天起到5月31號,特別舉辦「聽水的故事」特展,要帶領民眾一同窺探水的奧秘。 斗大的螺旋狀水管就這樣斜躺在水中,當手把開始轉動,水管的向心力與慣性,就會把水由低處往高處帶動,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將水從低處轉往高處的阿基米德螺旋水車,還有這個必須把手把用力往下壓,利用空氣力量才能把水擠出來汲水器,這兩個中西方早期的取水設備,讓小朋友了解早期民眾用水是多麼不容易。 ==莒光國小 呂同學== 以前的人這麼辛苦 才會得到水 現在我們 水啊 感覺就好像只是 一打開就出來了 ==莒光國小 李同學== 以前的古代人還要用水車 不然就是要用一些水桶 還有水井 才可以取到很珍貴的水 根據自來水公司的資料顯示,台灣每人每天用水量達258公升,雖然已接近國際標準的250公升,但換算後平均一天一人還是用掉430瓶600CC的保特瓶瓶裝水,為了讓民眾了解水資源的重要,台灣科學教育館安排一系列人與水的故事,包括科學家研究水的組成、古代人發明的龍骨水車、阿基米德水車等,還特別列出「水足跡」的相關知識。 ==台灣科學教育館策展人 林怡萱== 我們希望在展覽裡面 不停的呈現出這種東方 西方 還有不同國家 不同地域的人 他們怎麼使用水 一種綜合學習的一種概念 能夠讓孩子有更多的體驗 科教館表示,台灣平均年降雨量達2510公釐,卻因為山高、河川短急、人口眾多,被聯合國列為水資源貧乏地區。因此希望藉由聽水的故事特展,帶民眾一同探究人類與水的相處模式,進而更珍惜水資源。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