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通水

  • 仁德再生水廠通水啟用 台積電與奇美交換水權省埋管費

    |環境

    台南科學園區每天用水超過10萬噸,其中一半來自再生水,為強化水資源韌性,市府斥資近9億興建仁德再生水廠昨(23)日通水啟用。由於仁德再生水廠距離奇美實業較近,市府也仿照碳交易概念,媒合南科的台積電跟奇美交換水權來滿足雙方用水需求,也省下從再生水廠埋管到南科共17億的建設經費。

  • 雲嘉6緊急抗旱井完工通水 指定期間取水盼永續利用

    |生活

    因應現在極端氣候,有時碰上連續颱風降下大量雨水,但2021年及2023年因為颱風未過境台灣等因素,各地水庫蓄水量告急,許多農地因乾旱造成嚴重農損。為此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耗資2800萬元經費,在雲林、嘉義設置6口緊急抗旱井完工通水,受益面積84公頃,希望能改善農民灌溉用水問題。

  • 翡翠原水管全線貫通今啟用 視陸上颱風警報、濁度機動引取

    |生活

    翡翠原水管工程隧道在去(2023)年全線貫通,今(20)日舉行通水啟用典禮,未來只要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就會啟用原水管、原水濁度若超過500度,也會視水庫水位機動啟用,確保600萬市民用水的品質安全。

  • 金門遊艇航經五通水道 遇中國海警強制登船

    |兩岸

    中國快艇闖入金門禁限制水域,因為躲避查緝導致翻覆事故,挑動兩岸敏感神經。一艘金門藍色公路「初日號」遊艇,昨(19)日下午行經大二膽海域、五通水道附近時,遭到中國海警強制登船臨檢,讓20多名旅客受到驚嚇。海巡署立即派遣艦艇趕抵現場,並一路伴航返回金門水頭港。

  • 翡翠水庫原水管隧道貫通 預計明年6月前通水

    |地方

    8年前蘇迪勒颱風造成新店溪上游的南勢溪泥漿混濁,導致大台北供水停擺,北市府展開翡翠原水管隧道工程,從翡翠水庫下游開挖全場2.8公里的隧道直接引水到淨水廠,歷經4年全線貫通。明(2024)年通水後,可改善大台北地區600萬人用水,取水量可達每日270萬噸。

  • 高雄桃源明霸克露橋毀架便道耗時 居民盼能另闢農路先救急

    |地方

    高雄桃源區的明霸克露橋7日被沖毀,導致復興、拉芙蘭和梅山三個里聯外道路中斷,讓當地成了孤島,連日來只能靠空勤總隊運送物資救援。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也親自搭直升機赴災區勘察,不過因河床淤積土石數量驚人,評估架設便道也要16到20天,居民認為緩不濟急,希望另闢農路。學者也建議日後重建時,應考慮通水面積、建置長跨距的橋,避免橋墩一被大水沖毀就中斷交通。

  • 池上自來水質偏硬 新供水系統今通水

    |社福人權

    池上鄉的水能種出國際知名好米,但是有8千多位居民,平常使用的自來水,因為水質硬度偏高,所以民眾不太喜歡使用。自來水公司花費五年,重新挖井取得硬度比較低的水源,今天正式通水。 池上鄉自來水普及率有95%,但居民打開水壺,底部積了厚厚一層的白色石灰;打開水龍頭,水龍頭上也卡著白白的石灰,這是當地居民用了57年的自來水,大多數民眾喝這樣的自來水感覺口感不好。 池上居民曾先生說:「煮給它開以後,給它沉澱再

  • 浮洲加壓站啟用 雙北共飲翡翠水終實現

    |

    新北市民期盼十幾年的雙北共飲翡翠水,今天終於實現。 浮洲加壓站今天啟用通水,通水後每日供應新北的清水量,將可提升。北海岸、東北角等部分地區外,其餘地區都可以飲用翡翠水。 雙北共飲翡翠水完成最後一哩路,板新地區供水計畫二期工程的浮洲加壓站正式通水,未來新北市民就不用再受缺限水之苦。   表示民眾表示,「以前這邊是石門水庫,這邊來的嘛會有影響。現在這邊翡翠來的當然比較好,因為它污染比較低。」

  • 兩岸通水儀式舉行 金門縣長推新三通

    |兩岸

    兩岸通水儀式,週日上午如期在金門與晉江同步舉行,金門縣長陳福海拋出「新三通」議題,不僅通水,未來還要通電和通橋。而在晉江出席活動的中國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則批評台灣某些人,出於陰暗政治目的,無理取鬧。陸委會則嚴厲譴責北京,將民生議題政治操作。 上午十點,金門端在金門縣長陳福海帶領眾人按下通水鈕後,兩岸正式通水,超過3千名金門鄉親,共同見證這個歷史時刻,也讓金門未來30年,不會缺水。陳福海還拋出新三通

  • 兩岸通水儀式舉行 金門縣長推新三通

    |兩岸

    兩岸通水儀式,週日上午如期在金門與晉江同步舉行,金門縣長陳福海拋出「新三通」議題,不僅通水,未來還要通電和通橋。而在晉江出席活動的中國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則批評台灣某些人,出於陰暗政治目的,無理取鬧。陸委會則嚴厲譴責北京,將民生議題政治操作。 上午十點,金門端在金門縣長陳福海帶領眾人按下通水鈕後,兩岸正式通水,超過3千名金門鄉親,共同見證這個歷史時刻,也讓金門未來30年,不會缺水。陳福海還拋出新三通

相關標籤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