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公尺
-
初探馬太鞍堰塞湖深20公尺 蓄水量可能較推估低
|地方目前中央確認馬太鞍溪堰塞湖穩定溢流中,尚無再次潰決風險,不過相關監測工作持續進行,日前成大團隊初步掌握湖深20公尺,蓄水量有可能比推估的低。農業部農村水保署也釋出災前災後的衛星影像比對,由於近期降雨較少,崩塌地呈現相對穩定的狀態。
-
英企3D列印「水下棲息艙」 可在百米深海裡停留7天
|全球我們居住的地球上,海洋覆蓋了大約70%左右的地表面積,有1家英國的海洋探索與科技公司,則以3D列印做出了1款水下棲息艙,準備從今(2025)年年底開始,要開啟人類在海中長時間居住的新時代。
-
義國多洛米堤礦坑 成歐洲首座礦井資料中心
|全球義大利北部多洛米堤山脈一座礦坑,因為地質穩定、不受地震與砲火威脅,被選為打造資料中心的新基地,當地大學跟民間企業合作,利用乾燥岩層建構了伺服器機房,不但能阻絕電磁波,也能維持12°C的恆溫,這座歐洲首座礦井資料中心預計在12月啟用。
-
潰壩之後—紅色警戒持續中【我們的島】
|地方堰塞湖潰壩災後的第七天,被滾滾泥流淹沒的花蓮光復市區沙塵飛揚,彷彿歷經一場慘烈的戰爭。街上小山貓、怪手、卡車來來回回,在重機具沒辦法進入的室內,來自全台各地的鏟子超人,一鏟一鏟幫受災民眾清理家園,用實際行動給驚魂甫定的居民,最有力的支持。
-
預知災難紀事: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事件【我們的島】
|環境9月23日下午兩點三十分,位於花蓮縣萬榮鄉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在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豪雨中發生溢流,導致潰壩,狂暴的泥流沿著溪床宣洩而下,硬生生沖斷了馬太鞍溪橋,洪水越過堤防,灌入街道,吞沒民宅與聚落,宛如末日般的場景,震撼全台。從堰塞湖成形到溢流,這場災難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
南橫新武呂溪土石崩落 林保署:目前不會形成堰塞湖
|地方樺加沙颱風在南橫山區降下豪大雨,造成南橫公路中斷7天,公路已經搶修好,車行便道可以運送物資到南橫山區部落。但有居民發現,南橫新武呂溪的上游河道被崩落土石阻擋,擔心會發生堰塞湖的情況。不過林保署台東分署上個月28日開始監測,發現河道沒有被阻斷,土石也逐漸被沖刷開來,目前不會形成堰塞湖,但會持續進行監控。
-
總統授權國軍進屋協助清淤 今再派化學兵進駐消毒
|生活花蓮光復鄉受災嚴重,總統賴清德授權國軍在取得民眾同意下,官兵可進入屋宅,協助搬離大型家具或清除汙泥,重建家園。今(26)日不只有化學兵進駐噴灑藥劑清消,國防部也再調派第2、第4作戰區兵力,投入約2000人,針對物資運送、道路清淤及市容整理等項目,日夜分班、持續投入救災工作,協助災民早日恢復正常生活。
-
受颱風影響北市路樹倒 基隆中正路淹水50公分深
|地方樺加沙颱風過境,外圍環流帶來風雨,宜蘭轉運站的旅客一邊等車、一邊淋雨。還有基隆中正路出現了深達50公分的淹水,另一邊還有民宅大片磁磚剝落,嚇壞住戶。不過菲律賓東方外海有一個熱帶擾動,已經生成熱帶性低氣壓,預估有增強為輕度颱風的趨勢,氣象署密切關注中。
-
維京千年古船搬遷挑戰 百米路程花近10小時
|全球北歐的維京人是中世紀海上霸主,不僅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掠奪者,也是遠洋探險家與海上貿易推手。由維京人打造的船隻19世紀末陸續出土,其中有3艘保存相當完整,收藏在挪威奧斯陸的維京船博物館。但這裡的濕度和溫度等條件都不盡理想,館方因此要籌建新館,不過要如何搬遷近1200年歷史的古船又是一大挑戰。館方最後決定用吊臂全程小心翼翼移動,短短100公尺的路程花了將近10小時。
-
台中霧峰劃設偏心左轉道 民眾質疑實用性低
|地方現在各地主要道路都劃有偏心式左轉車道,不過卻也讓當地民眾質疑適切性。台中霧峰市區的主要幹道中正路最近正在進行標線施工,但當地民眾說一面施工一面維持通行,造成不少民眾誤闖逆向,看起來相當危險;新的標線也取消原有機車優先道,新劃的左轉道也只能通往難以進入的市場或小巷口,實用性讓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