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尼泊爾強震

  • 西藏及尼泊爾邊界規模7.1強震 已知95死、逾千房屋毀損

    |全球

    西藏與尼泊爾邊界今(7)日上午發生淺層強震,截至台灣時間下午2時,已知造成至少95人死亡、130人受傷,並有超過1千棟房屋倒塌或毀損。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地震規模為7.1,且後續已發生數十次餘震。至於鄰近的尼泊爾狀況,外媒報導指出,目前尚未有損壞或傷亡事故傳出。

  • 尼泊爾強震至少158人罹難 重災區偏遠災民苦等救援物資

    |全球

    南亞國家尼泊爾在上週五(3日)半夜,發生8年以來最嚴重的地震,統計到週日已經至少158人死亡。但是因為重災區地處偏遠,許多災民到現在還等不到救援物資,只能露宿街頭。

  • 尼泊爾強震逾150死  近8年死傷最慘重

    |全球

    南亞國家尼泊爾西部,在當地3日深夜發生規模5.6地震,累積死亡人數增加到157人,還有184人受傷。這是當地近8年來死傷最嚴重的地震。因為偏遠山區缺乏救難工具,救援人員只能徒手找倖存者,預估死傷人數會持續增加。

  • 尼泊爾強震逾150死  近8年死傷最慘重

    |全球

    南亞國家尼泊爾西部,在當地3日深夜發生規模5.6地震,累積死亡人數增加到157人,還有184人受傷。這是當地近8年來死傷最嚴重的地震。因為偏遠山區缺乏救難工具,救援人員只能徒手找倖存者,預估死傷人數會持續增加。

  • 尼泊爾強震週年 災民怨重建速度緩慢

    |地方

    尼泊爾歷經規模8.1強震,明天即將屆滿一週年,這場地震造成,將近9千人喪生,85萬戶房屋損壞。一年過去了,災民抱怨政府協助重建的速度緩慢,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園。 去年4月25號,尼泊爾發生規模8.1強震,這場地震不但造成,85萬戶房屋損壞,還造成近9千人喪生。一年過去了,災民只能拿石瓦竹子,靠著自己的力量,慢慢重建自己的家園。部分災民只能住在簡易的帳篷裡,不僅對未來感到沮喪,更埋怨

  • 尼泊爾強震週年 災民怨重建速度緩慢

    |地方

    尼泊爾歷經規模8.1強震,明天即將屆滿一週年,這場地震造成,將近9千人喪生,85萬戶房屋損壞。一年過去了,災民抱怨政府協助重建的速度緩慢,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園。 去年4月25號,尼泊爾發生規模8.1強震,這場地震不但造成,85萬戶房屋損壞,還造成近9千人喪生。一年過去了,災民只能拿石瓦竹子,靠著自己的力量,慢慢重建自己的家園。部分災民只能住在簡易的帳篷裡,不僅對未來感到沮喪,更埋怨

  • 尼泊爾強震週年 災民怨重建速度緩慢

    |地方

    尼泊爾歷經規模8.1強震,明天即將屆滿一週年,這場地震造成,將近9千人喪生,85萬戶房屋損壞。一年過去了,災民抱怨政府協助重建的速度緩慢,讓居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園。 去年4月25號,尼泊爾發生規模8.1強震,這場地震不但造成,85萬戶房屋損壞,還造成近9千人喪生。一年過去了,災民只能拿石瓦竹子,靠著自己的力量,慢慢重建自己的家園。部分災民只能住在簡易的帳篷裡,不僅對未來感到沮喪,更埋

  • 尼泊爾強震週年 災民怨重建速度緩慢

    |地方

    尼泊爾歷經規模8.1強震,明天即將屆滿一週年,這場地震造成,將近9千人喪生,85萬戶房屋損壞。一年過去了,災民抱怨政府協助重建的速度緩慢,讓居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園。 去年4月25號,尼泊爾發生規模8.1強震,這場地震不但造成,85萬戶房屋損壞,還造成近9千人喪生。一年過去了,災民只能拿石瓦竹子,靠著自己的力量,慢慢重建自己的家園。部分災民只能住在簡易的帳篷裡,不僅對未來感到沮喪,更埋

  • 尼泊爾強震重創觀光 雪巴人更陷困境

    |地方

    尼泊爾今年四月間發生大地震,重創重要的經濟來源觀光業,過去在聖母峰當導遊賺錢的雪巴人,也因為登山基礎設施都被地震毀掉,沒法度賺錢,日子是真難過。 今年四月25號,芮氏規模7.8的世紀強震,撼動喜馬拉雅山邊的尼泊爾,天崩地裂的景象讓人怵目驚心,還引發聖母峰山區大雪崩,造成九千多人死亡。強震過後已經七個月,儘管國際救援物資與捐款大量湧入,東部索盧坤布山區雪巴人的生活卻感受不到任何進展。

  • 尼泊爾強震重創觀光 雪巴人更陷困境

    |地方

    尼泊爾今年四月間發生大地震,重創重要的經濟來源觀光業,過去在聖母峰當導遊賺錢的雪巴人,也因為登山基礎設施都被地震毀掉,沒法度賺錢,日子是真難過。 今年四月25號,芮氏規模7.8的世紀強震,撼動喜馬拉雅山邊的尼泊爾,天崩地裂的景象讓人怵目驚心,還引發聖母峰山區大雪崩,造成九千多人死亡。強震過後已經七個月,儘管國際救援物資與捐款大量湧入,東部索盧坤布山區雪巴人的生活卻感受不到任何進展。

相關標籤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