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查緝不易遭犯罪集團吸收 外籍人士捲入多起詐騙、毒品案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去(2024)年查獲的在台外籍嫌犯至少有3600多人,超過三分之一涉及詐騙與毒品案件,有學者分析,較容易金錢利誘、身分難查等因素,讓國內犯罪集團吸收外籍人士犯案,日前刑事局也接連破獲毒品走私案,都有越南人士涉案,其中更包含了失聯移工。
警力摸黑搜索,在山區工廠宿舍查獲的赤膊男子,牽涉毒品交易,循線再抓同夥到案。
嫌犯雙雙落網,都是越南移工,卻只有1人有獲許可居留;另1人失聯已久,但2人這回都淪為跨境運毒一員。
刑事局偵三大隊第一隊長吳漢中表示,「先拘提第一層收貨人武姓移工,並向上溯源,第二層收貨人吳姓失聯移工,並背負3條通緝。」
扣案餅乾鐵盒,內容物夾藏毒品,經警方調查,在台越南同鄉組成運毒集團,將2公斤多的大麻乾燥花用國際快捷包裹,從泰國走私來台,但溯源追查後,上游嫌犯已不在台灣。
除了有外籍人士一條龍犯案,刑事局日前破獲的運毒案件,也有挖掉餅乾內餡改放毒品闖關,同樣是越南人,在台負責收貨,但警方不排除幕後有國內人士指示犯案。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林書立分析,「對這些移工來講,我要做了老半天,我的薪水可能才2萬4,所以這些金錢對他們的誘惑當然是比一般的台灣人更大。」
外籍人士在台犯罪,詐欺與毒品相關位列第2、第3多,去(2024)年累計至少有1300件,占全部案件超過三分之一,不少從事車手與收貨角色。
學者分析,國內犯罪集團也缺工,尤其失聯移工容易被盯上,慘變免洗筷。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王伯頎指出,「過去因為我們對車手的查緝,其實非常非常嚴格,那這些的車手可能還是需要一些人力來補足,也許可能會是詐騙集團的話術,但是他們可能自己會覺得說,反正我是失聯移工,了不起(被抓),我就是回到我的原來的母國去。」
從金錢利誘、話術洗腦、法治觀念不足、身分難查,讓警方偵辦不易,綜觀多重因素,外籍人士因而被犯罪集團利用,在台從事犯罪衍生治安隱患。
吳仲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