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仍有逾2千次核試爆 誰來承擔輻射的代價?【圖解】

在美國對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結束二戰後,世界列強的軍備競賽開始進入核子時代,據統計,從二戰結束至今,至少有8國在全球各地執行超過2千次核試驗,地點大多選在遠離擁核國人口中心的偏遠地帶或離島。這些核試驗場周遭的居民,至今仍因暴露在輻射下導致疾病,或被迫離開家園,刻下無法抹滅的傷痕。

「爆炸發生幾小時後,人們就抓破自己的皮膚,母親們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們的頭髮都掉在地上,水泡在一夜之間吞噬了他們的身體。」馬紹爾群島核委會主席基爾瑪(Ariana Tibon-Kilma)回憶,這些苦難即使經過多年,對她來說仍歷歷在目。

我國太平洋友邦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曾是美國的核試驗場地,聯合國人權辦公室指出,1946年至1958年間,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約66次核試爆,爆炸總量相當於7232顆廣島原子彈。

擁核國執行逾2千次核試爆 空氣、土壤留放射性污染

80年前,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2顆原子彈結束二次世界大戰,當下造成約11萬人喪生,卻也開啟核子時代。各國進入冷戰時期後力拚軍備競賽,包含美國、蘇聯(現俄羅斯)、英國、法國及中國等國,都爭相研製威力更大的核武。

根據美國倡議團體軍備控制協會統計,自1945年以來,至少有8國在數十處試驗場執行共2056次核試爆,其中528次是早期直接在大氣中引爆的試驗,導致放射性物質在大氣層擴散;此外還有1528次在地下引爆,,在土壤中留下污染。

如此情況直到1996年多國簽署《全面禁止核試爆條約》後才減少,只有印度、巴基斯坦及北韓等國在此之後仍進行核試驗,最近一次是由北韓在2017年時執行。

至少8國執行共2056次核試驗

試驗場選址遠離人口中心 偏遠小鎮、離島遭殃

CNN報導,擁核大國選在遠離主要人口中心的地方試驗核彈,例如美國主要在內華達州與馬紹爾群島進行核試驗;蘇聯選擇哈薩克和北冰洋的新地島;英國選定澳洲及其離島;法國在阿爾及利亞與法屬玻里尼西亞進行;中國則以新疆西部的羅布泊作為核試驗場。

其中,1949年至1989年間,蘇聯在哈薩克小鎮塞米巴拉金斯克(Semipalatinsk)設立核試驗秘密基地,執行456次核彈的試驗。

致力推動核正義的哈薩克居民塞特諾娃(Aigerim Seitenova)表示,過去當地人並不了解核試驗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麼很多親戚40、50歲就去世了,我以為他們只是老了。」她補充,自己和許多親戚都患有慢性疾病。

塞特諾娃說,她現在意識到哈薩克人的經歷並不獨特,「我們與太平洋的法屬玻里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和澳洲,有著同樣的故事。」

輻射物質成揮不去的陰霾 責任卻難追究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休斯(Ivana Nikolić Hughes)指出,馬紹爾群島至今仍有部分地區遭受輻射污染,放射性同位素會在食物來源中聚集,進而導致「生物累積」,研究團隊就在當地食物中發現「銫-137」同位素含量非常高。

美國當時將居住於核試驗場附近的馬紹爾居民遷離,即使在1970及1980年代曾試圖讓他們返回,但有些人至今仍未能重返家園。如今,數千名馬紹爾人生活在美國阿肯色州,並在當地延續自身文化,在奧克拉荷馬州、堪薩斯州及密蘇里州等地也有馬紹爾人居住。

聯合國人權辦公室認為,核試驗的輻射暴露導致癌症在馬紹爾居民中擴散、容易造成流產或死胎,以及馬紹爾人所說的「水母嬰兒」,也就是出生時皮膚半透明、沒有骨頭的嬰兒。

此外,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一項研究估算,在內華達州進行的地表核試驗,可能導致甲狀腺癌病例增加超過1萬1300例;另一項針對塞米巴拉金斯克的研究則顯示,在核試驗最密集的時期,當地的癌症死亡率與嬰兒死亡率都高於哈薩克其他地區。

塞米巴拉金斯克一對夫婦在養老院中,兩人都是核輻射受害者。(圖/法新社資料照)

不過,CNN指出,核試爆對居民健康問題的直接責任難以確認或量化,雖然各種研究試圖衡量輻射帶來的影響,但研究結果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新一輪核武威脅時代」 2100枚核彈處戰備狀態

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2025全球核力量年鑑》指出,截至2025年1月,全球目前約有1萬2241枚核彈頭,其中9614枚屬可供實際部署的軍事庫存,且約有2100枚已搭載在彈道飛彈上,代表處於高度戰備狀態。

報告也分析,美、俄、英、法、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北韓及以色列等9個擁核國,都仍計畫擴增核武庫,並退出軍備控制協議,加上美俄之間最後一份協議《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於2026年2月到期,代表全球已開啟新一輪核武威脅時代。

「如今的核武威脅達到冷戰以來的高峰,世界地緣政治局勢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動盪不安。」——哈薩克反核武藝術家庫尤科夫

庫尤科夫(Karipbek Kuyukov)認為,上千枚核彈處於高度戰備狀態,而各國領袖只有幾分鐘時間決定是否發射,誤射、技術故障、甚至AI導致誤判的風險都極高,「最顯著的降低風險做法,就是解除這些核武的戰備狀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