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工漁獲到燒製陶藝 澎湖「魚灶」得新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澎湖過去有許多用來烹煮魚類的「魚灶」,但是隨著時代的演進,用的人愈來愈少,魚灶也漸漸消失。而現在有藝術家重新利用魚灶來燒陶,賦予老東西新的生命。
澎湖漁業發達,過去許多漁村都會有家族興建魚灶,捕魚回港之後,立即進行烹煮,並且曝曬、製成魚乾,直到二、三十年前,魚類資源減少,加上魚貨開放進口,澎湖魚灶走向沒落,甚至開始廢棄毀壞。兩位藝術家利用魚灶,從過去煮魚改成燒陶,實驗將會出現怎樣的作品。
在地藝術工作者張凱婷表示,「我就在想魚灶它就是一個可以燃燒的空間,柴窯不也是像一個灶這樣子嗎,我們就開始用當地的魚灶來去實驗看看,怎麼樣讓它去可以達到高溫,讓陶去燒結。」
他們在後寮漁村,找到一間修復的魚灶,進行燒陶的藝術創作,從採土、製模到邀請居民共同創作,用陶土捏製各種魚類,然後放入魚灶窯燒,產生具有文化意義的作品。
在地藝術工作者胡淑淳指出,「這次燒到了950,越下面的溫度是越高的,我們這個上面這邊,可以看到比較橘的地方,其實就是越上面的地方,我們上面一開窯是先取這個部分,越挖越深,顏色就會慢慢的變深,像這個差別就很大。」
後寮社區修復的魚灶,一直做為靜態展示空間,張凱婷、胡淑純的藝術創作激發社區的新思考。
澎湖縣白沙鄉後寮社區專案人員方嘉玲表示,「我們就覺得,原來魚灶也可以有這種不一樣的做法,不一定說存在以前的觀念,只是魚這件事情,有這種新的東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可以去考慮說,是不是以後我們也有一些可以做這些事情。」
海岸旁灶口重新燃起火光,一如過去的暗夜工作場景,藝術家尋找藝術新價值,老魚灶再現歷史新風貌。
吳仲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