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洲心臟雜誌》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常見的心臟病治療藥物乙型阻斷劑(Beta-blockers),事實上對多數患者並無益處,且可能會導致部分女性再度發病,增加住院和死亡風險增加,但對男性則不會產生相同影響。
研究發現,心臟病發作後心臟損傷較輕的女性,若接受乙型阻斷劑治療,與未服用該藥物的女性相比,心臟病再度發作或因心衰住院的機率顯著增加,死亡風險甚至更接近3倍。
「這種情況在服用高劑量的女性身上尤其明顯。」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德里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科學總監伊巴涅斯(Borja Ibáñez)表示。
不過根據《刺胳針》近期另一項研究指出,左心室「射出分率」在40%至49%間的病患仍適用於乙型阻斷劑治療,而《歐洲心臟雜誌》這項研究追蹤的患者,左心室射出分率皆高於50%以上,也就是心臟損傷較輕的心臟衰竭患者。
根據長庚醫院資訊,「射出分率」主要是用來評估左心室將含氧血液泵送到全身效率的數據,臨床上會依據病患的左心室射出分率選擇治療藥物。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馬德里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負責人福斯特(Valentin Fuster)指出,由於近年治療方式進步,多數心臟病發作後存活的患者,左心室射出分率都高於50%。
對於為何女性更容易受到乙型阻斷劑影響,丹佛國家猶太健康中心的心血管預防與健康促進主任弗里曼(Andrew Freeman)推測,「多數女性的心臟比較小,對降血壓藥更敏感。」但他也不排除可能和其他還沒完全了解因素有關。
CNN報導,早期的心臟研究多以男性為主,醫學界花了好幾年才發現女性心臟病患者發病時,不一定會出現胸痛等典型症狀,而是會有背痛、消化不良或呼吸急促等症狀。而這次發現問題的研究,則是有史以來涵蓋最多女性受試者的乙型阻斷劑研究,研究對象包含來自義大利與西班牙的1627名女性、6811名男性心臟病患者,並進行為期近4年的持續追蹤。
福斯特表示,由於乙型阻斷劑仍是臨床上建議的用藥,目前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地,大約仍有8成心臟病患還在使用該藥,「這項研究將改寫全球乙型阻斷劑的臨床使用指引,未來應根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性別進行差異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