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屈公病疫情嚴峻 台灣加強港埠篩檢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中國廣東省今年累積屈公病,確診近7千例,另外菲律賓、印尼等國家也是屈公病流行地區,為防範境外移入屈公病,疾管署表示,已在國際港埠加強發燒篩檢,明(5)日也將宣布是否將廣東旅遊疫情建議從現行一級注意提升到二級警示。
雖然中南部雨勢趨緩,不過有公衛專家憂心,大雨過後許多容器積水,很容易成為病媒蚊孳生的溫床,今(2025)年夏天台灣很可能面臨登革熱和屈公病雙風暴。因為近期監測發現,國內很多地區的病媒蚊密度已經超過傳播臨界值,一旦有境外移入病例進入社區,恐怕引發大流行。
北市大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系兼任副教授黃基森說道,「2019年時台灣有21名屈公病例,那我有追蹤他們,他們的痠痛都超過1個月,有時候看過4次的醫生,痠痛都還沒有解決,甚至在國際上有很多的病例,痠痛會超過好幾年。」
疾管署指出,屈公病的病媒蚊和登革熱相同,都是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屈公病潛伏期為2到12日,但是發病前2日至發病後5日都是可傳染期,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頭痛等,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有些病患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甚至將身體彎起來,這就是屈公病的特徵。
由於中國廣東、菲律賓等鄰近國家屈公病疫情嚴峻,我國已在國際港埠加強發燒篩檢。
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我們目前有針對這些東南亞入境的國家,或是中國廣東入境的一個國家,如果有發燒症狀的話,我們都會做相關的檢測。」
根據統計,中國廣東屈公病近1週暴增近3000例,今年累計近7000例,引發國際關注。疾管署預計週二公布是否將廣東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從現行一級注意、提升到二級警示。專家則強調,登革熱和屈公病都是環境病,呼籲民眾一定要落實「巡、倒、清、刷」,才能有效杜絕病媒蚊孳生源傳播。
吳仲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