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子支付用戶突破3220萬 iPASS一卡通奪冠、街口居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電子支付已成為台灣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根據金管會最新一期統計,台灣電子支付使用人數已經突破3220萬,而根據法規,經營電子支付門檻並不低,最低實收資本額高達新台幣5億元,也就是說只有大型企業才有辦法經營。專家分析,近來消費支付習慣改變,愈來愈多人使用電子支付,也累積各年齡層消費大數據,就可轉為精準廣告投放,因此吸引許多產業搶攻電子支付商機。
手機條碼一刷,立刻完成結帳,行動支付越來越普及,從餐飲、購物、到生活繳費、大小事通通有。
消費者黃先生認為,「還滿方便的,忘記帶現金的時候。」
消費者賴先生說道,「日常就是手機帶著就到處買。」
消費者吳小姐則表示,「不會耶,不會用,老了啦年紀大。」
根據金管會2025年4月統計,台灣電子支付使用人數已突破3220萬人次,市占率前3名分別是與LINE PAY合作的「一卡通」,達到690萬人,緊接著「街口支付」約677萬人,以及「全支付」約佔581萬人。
電子支付達人洪子勛認為,「就滿多的,其實像一般的店家,不管你買飲料、吃飯甚至是網購,也都有搭配行動支付,現在有的甚至還擴及到國外去,在日本其實也可以用台灣的行動支付。」
事實上,要進入電子支付市場門檻不低,包含最低實收資本額新台幣5億元與主管機關核准2大條件。不過台灣電子支付產業規模依然從2022年開始,以每年3至5%的規模迅速增長。
而各家廠商搶佔電子支付市場,因為消費習慣改變,就需要掌握背後大數據資料,才能精準廣告投放。
行銷傳播認證協會理事長王福闓指出,「電子支付的會員系統,他就更能夠提供,像是大數據的再利用,或者是一些相關未來,不論是企業以及廣告商要去做廣告的投放,這些時候在電子支付是一個精準的購買行為,帶來的數據也是更有價值。」
專家也提醒,電子支付主要是線上作業,還是要注意相關風險,包含個資外流、系統過於複雜,甚至如果金融公司營運狀況不佳,對於消費者與業者都有相關風險,務必要審慎評估。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