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減緩全球暖化的重要功能,其中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就佔了全球海洋的40%。最新研究發現,生活在南冰洋的橈足類浮游生物,會在深海中燃燒體內儲存脂肪以度過冬天,每年可藉此將6500萬噸碳運送到至少500公尺深的海中儲存,是南冰洋中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
海洋是調節全球氣候的重要角色,根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資料,全球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熱能,其中有90%是由海洋吸收;專門發布最新科學、健康、環境、技術等領域研究的《科學日報》則指出,在海洋吸收的人造二氧化碳中,有40%是由南極周遭的南冰洋吸收。
近期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生活在南冰洋中的橈足類浮游生物,是南冰洋中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其次則是磷蝦與海瓶藻。
根據《BBC》報導,南冰洋的浮游植物會透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為生長所需的物質,橈足類則會在春天時攝取這些浮游植物作為食物,並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接著橈足類會下潛到深海中慢慢燃燒體內儲存的脂肪以度過冬天,這種方式被科學家稱為「季節性垂直遷移」。
研究指出,橈足類每年可以透過「季節性垂直遷移」,排放並儲存6500萬噸碳到海平面下至少500公尺的深海中,根據美國環保署溫室氣體排放計算器統計,相當於5500萬輛柴油車行駛一整年的碳排放量。
由於海洋碳循環的機制,這些儲存在海底的二氧化碳需要花費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以後,才會再度被排放出來,因此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程度。
科學家表示,這項新發現應該被納入預測地球暖化程度的評估中,但同時也擔憂,由於氣候變遷以及商業捕撈,可能會導致浮游生物大量減少,進而影響海洋的存碳量。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的阿特金森教授(Angus Atkinson)表示,「氣候變遷、海洋層擾動、極端氣候都會對浮游生物造成威脅。如果沒有這些『生物幫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會是現在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