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大醫院最新調查,台灣8到15歲兒少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最近半年受精神疾病困擾,但卻僅有十分之一獲得醫療與支持協助。國教行動聯盟30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與民間單位應推動將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正名為「神經多樣性」,以減少標籤化,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
本(4)月17日,有網友在社群媒體爆料,桃園1名小二男童疑似因情緒不穩,在學校被學務主任用束帶綁在椅子上,引發外界議論。家長團體認為,這些疑似情緒障礙的孩子其實是神經多樣性族群,但部分家長因擔心孩子被貼上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而不願孩子就醫,反而可能造成孩子學習出現障礙甚至誤入歧途,衍生嚴重的家庭及社會問題。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明,「家長不敢帶孩子去看醫生,原因最大問題是什麼?我帶了就是承認我自己生的孩子有病,這件事情就會讓孩子知道他在外面、在學校都被貼標籤。」
國教行動聯盟表示,神經多樣性是一個國際間廣受認同的概念,強調每個人的大腦發育有其獨特性,包括自閉症、ADHD、情緒障礙等神經發展差異,且衛福部調查發現,家內受虐兒近2成具有ADHD或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卻常被誤解為不聽話,遭到體罰等不當管教,形成惡性循環。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醫師甄瑞興指出,「12歲後到20歲之間,漸漸他憂鬱率跟自殺率都是第2位,所以我們如何能夠減少這種小孩,能夠順利成長、能夠過得了關。」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代理司長鄭淑心回應,「我們部裡面也應該會優先針對神經多樣性,先向大眾積極宣導,讓大眾不要有一些錯誤觀念。」
根據台大醫院最新調查,台灣8到15歲兒少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最近半年受精神疾病困擾,但卻僅有十分之一獲得醫療與支持協助,因此民間團體呼籲政府,應推動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從現行2.8%提高到15%,並推動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減少標籤化,創造尊重差異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