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上游建水壩改變生態 湄公河25%魚種陷滅絕危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從青康藏高原延伸貫穿整個中南半島的湄公河,造就富饒的農收和魚獲,並擁有獨特的多元物種生態圈,更多次出現破紀錄的大型淡水魚種。然而,上游的水壩工程明顯改變河川水路,嚴重損及生態環境,1份新出爐的環保報告指出,高達25%的魚種面臨滅絕危機。
保育人員將一條魚重達163公斤的巨型鯰魚進行野放,這是湄公河當地的瀕危魚種之一。
湄公河每年漁獲量超過200萬公噸,營收超過110億美元(約台幣3383億元),是全球最大的內陸漁場。獨特的多元物種生態圈更是不少大型魚種的誕生地,2022年出現的淡水魟魚重達300公斤,更是創下世界紀錄。
多樣化的物種環境如今卻因為上游水壩工程而飽受威脅,根據路透報導,由於位於最上游的中國建造大型水壩攔截河川水量與沉積物,導致湄公河水質改變,阻礙魚群產卵與遷徙,加上沿河各國的水利工程,導致沿岸4000萬民眾生計岌岌可危。
內華達大學魚類生物學家霍根指出,「湄公河面臨的主要威脅是非永續的開發,這包括水力發電水壩、棲地零碎化、環境惡化以及漁業過度開發。」
美國國際開發署旗下的湄公河奇觀計畫今(4)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在湄公河的超過1148種魚種中,有將近25%正面臨滅絕的命運。
由於無法掌握的魚種高達38%,因此滅絕的預估數字恐怕還會更高。目前已經有18種魚種被列入極高風險的極危等級,包括2種全球最大的巨型鯰魚、大型鯉魚和淡水魟魚。好消息是,專家引述數據指出還有補救的機會。
霍根表示,「湄公河流域尚未失去任何1個物種,所以還沒有物種滅絕,漁業仍具有相當的產值。」
專家建議,湄公河沿岸的各國政府應盡快採取行動,以永續方式進行河川與漁業的開發。
李彥穎/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