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腦變形蟲」致死率99% 一文看懂阿米巴腦膜炎與預防方法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是什麼?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俗稱「食腦變形蟲」,是會感染人類的寄生蟲。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案例?
該疾病主要發生於夏季,最早在1965年於澳洲發現首名人類感染案例。截至2012年,全球確定個案約235例;巴基斯坦及美國近5年持續有零星個案,每年分別約有10例及5例。
台灣首名病例出現在2011年,一名75歲男性發病後25天死亡。男子有定期泡溫泉的習慣,其前往的溫泉池後續也驗出含此寄生蟲,不過同行者與家屬皆無人發病。
相隔12年,國內今年再度出現確診個案。北部一名30多歲女子近期無旅遊史,但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7月底發病後一週身亡。
該腦膜腦炎症狀?如何診斷與治療?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潛伏期約1至7天,平均為5天;病程進展快速,發病後死亡率高達99%。疾管署2018年指出,藥物治療人類感染的效益並不明確。
起初症狀可能包含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之後會出現頸部僵硬、意識改變、喪失平衡感、抽搐及幻覺。實驗室可透過採集腦脊髓液,進行病原體檢測。
人類如何感染該腦膜腦炎?
人類透過鼻子吸入含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後,蟲體經嗅覺神經進入大腦,造成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但喝到含蟲體的水不會被感染,該疾病也無人傳人現象。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喜愛溫暖環境,能生存於攝氏46度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溫下也可短暫存活。
因此,淡水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而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尚未有檢出案例;消毒良好的游泳池中,也不易造成感染。
如何預防感染?
疾管署建議,進行水上活動或泡溫泉時,能透過鼻夾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入水中。此外,避免在炎熱、水溫高或低水位時戲水,並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
若在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如想獲得疾病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