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詮釋文學 重新認識歷史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李安的『色戒』改編自張愛玲小說,不但拿下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也再度掀起一股把文學作品改拍成電影的風潮。而女導演黃玉珊,最近也完成了一部、改編自台灣作家鍾肇政小說的電影:「插天山之歌」,今天的文化臉譜,就帶您來聽聽,這位多年來堅持獨立製片的導演,如何看待台灣電影的未來。
太平洋戰爭打得正激烈,一心組織民眾抗日的青年,卻因為日本軍隊的追捕,逃進了深山,展開了一段掙扎在情感與生存之間的旅程。這是導演黃玉珊籌拍的台灣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而除了這部史詩般的電影之外,她還同時還製作了一部原著小說作者鍾肇政的紀錄片,要以影像來詮釋文學,也要透過電影,重新去認識那個年代、那段歷史。
因為是獨立製片,沒有片商的後援,從籌劃拍攝、到片子完成後的行銷,全都得自己來。趕在電影上映前,黃玉珊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去演講,就為了要把年輕人拉進來看國片。雖然高中生們反應很熱烈,但她還是感慨地說,缺乏專業的宣傳,就是目前國內的獨立製片、最大的困難點。
從早期大膽描寫女性情慾的「落山風」,再到這部描述漁村女孩、同性情感的「雙鐲」,從事電影工作二十多年來,黃玉珊不斷在電影裡、呈現特殊的女性觀點,也不斷堅持在獨立製片上,儘管台灣電影工業似乎已經跌到谷底,但她總是看到希望。
雖然電影工業的沒落,迫使國片似乎全面進入獨立製片的時代,但黃玉珊認為,就因為獨立製片創作上的自由,讓台灣的電影,有一股隱形的力量,正在悄悄升起。
記者蘇玲瑤、劉漢麟 台北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