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遭擊沉千位戰俘喪命 日船殘骸80年後尋獲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由海洋考古專家和澳洲國防部組成的搜索團隊,日前宣布尋獲二次大戰一艘貨輪殘骸,是80年前日本政府徵用來輸送盟軍戰俘的船隻沉沒,造成1000多人喪命,其中有979人是澳洲人。因此找到沉船地點、確定殘骸的位置,受到澳洲朝野高度重視。
來自澳洲的深海考古團隊,動用深水無人潛艇,在海面下4000多公尺的海底發現沉船的殘骸。
隨後經過電腦掃描,確認殘骸就是1942年7月1日凌晨,在菲律賓呂宋島西邊海域,遭美軍潛艦擊沉的日本貨輪「蒙特維多丸」。
澳洲蒙特維多丸協會發起人伍希崔茲表示,「資料傳上來後的處理過程,我們等了6小時。我們當下就判定那是一艘船的殘骸,分裂成兩段,是船艏與船艉。」

蒙特維多丸以烏拉圭首都來命名,1926年下水啟用,屬於當時的大阪商船公司所有。在二次大戰期間,被軍方徵用作為運輸船。
1942年日軍在南海的巴紐戰役中,俘虜了大批盟軍官兵和平民。蒙特維多丸最後一次任務,就是把上千名的戰俘從當地送往海南島。
不料卻遭到美軍潛艦發射4枚魚雷擊沉,船上1053名以澳洲人為主的戰俘全數喪命,數十名日本船員則有少數獲救。

澳洲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馬勒斯指出,「這場悲劇是史上單一事件中,澳洲人喪命最多的一次。之後找不到蒙特維多丸的下落,代表著遺族未竟的心願,直到現在。」
負責找到沉船殘骸的團隊,包括專精於海洋考古的「沉默的世界基金會」、荷蘭的深海探測專家,以及澳洲國防部等單位。
團隊成員指出,找到殘骸代表著任務告一段落。為了尊重死者,團隊將不會打撈沉船,也不遷移死者遺骸。至於遺族能不能放下心中的石頭,就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了。

徐珮華/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