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供應鏈透露,近期接獲台積電要求提供設備、耗材和廠務設施出貨到德國的初步報價,業界研判,這是要求協力廠赴德報價資訊,意味台積電德國設廠計畫,已經接近成熟階段,台積電表示歐洲設廠還在評估中。至於台積電董事劉德音日前坦言,美國晶片法有些條件不能接受,經濟部長王美花今(10)日受訪表示,政府有跟產業界了解,希望補貼相關立法細節。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首度表態,對於美國晶片法案有些條件不能接受,要再和美國政府談,也讓台積電赴美設廠再添挑戰。
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美國晶片法的相關補貼細節,台積電有跟美方在做溝通,政府也跟產業界有很好很密切的了解,這個部分我們希望相關的補貼立法的細節
,不要影響到雙方的產業合作。」
經濟部長王美花強調,美國晶片法案還在60天評論期內,希望不要影響雙方產業合作和建置成本。
不過受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台積電展開全球性投資布局,近期供應鏈傳出,台積電陸續要求協力廠提供設備、耗材、廠務設施等出貨到德國的初步報價內容,透露台積電德國設廠計畫,趨於成熟階段。但對台積電來說,赴德設廠考驗不小。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在歐洲不管是在電價,或者是在天然氣的價格,目前還是遠高於台灣,那更何況在當地的徵才上,恐怕也會遭遇到一定的阻力,也就是說在當地的一個半導體人才,本來就面臨比較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還包括在工會上也會趨於比較強硬。」
除了台積電在海外布局,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也在台灣砸重金投資,預計研發兩奈米晶圓,向經濟部申請研發補助。
經濟部期盼,希望台灣設備和材料廠商和國際大廠合作,形成供應鏈生態系,有助台灣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