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造天宮太空站的第3個艙段夢天實驗艙,10月31日在中國海南發射升空,也象徵天宮太空站的初步建構即將完成。目前的國際太空站ISS,是由美、俄、日等國合作,中國一直被排除在外,因此這個天宮太空站的成功與否,都能凸顯未來的國際角力上,太空領域也會是重要環節。
「點火,起飛。」搭載夢天實驗艙的火箭,10月31日下午在中國海南發射升空。
「艙箭分離。」幾分鐘之後,火箭和實驗艙分離,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鄧洪勤說道,「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工況正常,現在我宣布此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發射任務成功,象徵中國天宮太空站的初步建構完成。夢天實驗艙是天和核心艙及問天實驗艙後的第3個艙段,主要進行微重力等研究,未來神舟十四號太空人也將進駐。這除了是中國夢的重要發展之一,也是國際角力關鍵。
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表示,「國際太空站(ISS)其實並沒有中國參與,(ISS)會在10年以後退役,那這段時間裡面,西方國家就必須去考量說,應該怎麼去回應中國這個在太空領域上面野心勃勃的挑戰者,(相關議題)成為了美中,甚至我們可以說是,民主跟極權國家陣營,在經濟、晶片以及軍事跟地緣政治以外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現行的國際太空站並沒有中國參與,是由美、俄、日等國主導,但這種情勢在俄烏戰爭後有所改變。中國的航太推動,讓國際太空領域發展存在更多變數,而專家認為,下一階段還要注意太空的相關法規制定。
許智翔指出,「1960年代出現的太空法已經沒有辦法符合現在以及未來太空活動的需求了,台灣也希望說我們可以在新太空領域裡面,有一席之地的情況之下,我們其實要去投注的就是包括了說,去參與這方面法規的修訂,嘗試找到我們這種中小型但是新興的行為者,新興的太空產業,新興的國家去找到機會跟位置。」
因應科技發展和民營企業的商業模式興起,過去處理太空財產權、太空武器等相關法規已經不再足夠。因此未來在宇宙探索、商業化以及國際政治角力的討論,將持續引發國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