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精準醫療計畫供疾病風險預測 3年已收50萬人基因資訊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民眾平常看醫生,大多會有類似的用藥和治療方式。不過,在科技還有基因檢測等技術的發展下,「精準醫療」成為生醫產業新趨勢。由中研院和全台33家醫院共同執行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希望能蒐集100萬人的基因相關資訊,進行精準的疾病風險預測。計畫上路至今已經收案50萬人,也成為歐美地區之外最大的精準醫療計畫。

無論是哪種疾病,民眾生病前往醫院就診,大多是透過常規檢查,再由醫師來判定、給予對應治療。但有些疾病的突變性很高,同一種疾病在不同人身上治療方式也可能不同,這個時候,如果能以「精準醫療」方式處理,效果會更好。

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總主持人、中研院士郭沛恩表示,「新的演算法去把疾病的風險算出來,就知道他自己的風險在哪裡,那就可以作預防或者去更好的治療。」

由中研院和全台33家醫院共同進行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使用民眾的基因圖譜和臨床資料,來發展一套預測模式。在疾病發生前能預測風險,出現疾病之後,也找到讓適合的治療方式,甚至讓藥物使用更精準。

嘉義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柏岳:「其實你想得到的疾病,幾乎很多都跟我們這次會做的,所謂的這些基因的變異性,多多少少有所關聯,抽血,那去檢驗這些民眾基因上的一些變異點。」

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姚維仁:「(從)內科、外科再往外擴張(科別),民眾他們要填同意書,我們才能夠採檢。」

三軍總醫院院長王智弘:「客製化的晶片,針對我們台灣人的族群來做一個全基因體的關聯性的分析,從過去一天不到100個人,到現在每天接近500個人這樣的收案。」

「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目標收案100萬人,上路至今3年,已經收案50萬人,是目前歐美地區以外的最大型精準醫療計畫。後續會持續發展華人常見疾病的風險評估演算法,並優化基因型鑑定晶片,逐步建構精準醫療產業鏈,讓民眾受惠。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