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者」也被稱為是揭弊者,他們是在公、私部門當中,揭露隱瞞的錯誤或違法事情的人。過去曾經就有食品安全、學工剝削等事件,都是因為吹哨者才得以公諸於眾。但台灣對於相關的立法保護卻遲遲沒有進展,因此民間團體再次公開呼籲,認為公益揭弊保護立法已經是社會共識,呼籲行政院將研議多年的法案送交立院,儘速完成立法。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到了公害的事件,事實上都是非常普遍可以看見的,只有靠一個外部的監督機制事實上是不足夠的。」
台灣社會過去在工安、食品安全甚至金融掏空等事件發生,都有賴揭弊者,也就是吹哨者通報,才得以曝光並解決問題。但長期以來,對於他們的保障卻遠遠不夠。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表示,「(政府機關)貪腐或刻意隱瞞,例如對社會公眾、公共利益重要的資訊,那麼就民營企業來講多半是違法行為,被鼓勵舉發我的老闆跟我的機關長官的不法,但我仍然違背忠誠義務,國內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雖然在許多案件上,揭弊者動機是為了公眾利益,但有可能因為揭發行為而被威脅或失去工作等等。因此民間團體倡議要仿效國外立法保護,結果公益揭弊保護法的立法卻停滯不前。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像勞動法裡面的勞基法、食安相關法規裡面的揭弊者,它就是1條1條,它散落在各個法案裡,那事實是單1個條文的揭弊保護,它實質上並無法發揮揭弊保護的這個效果,所以我們才會講說一定要立1部專法。」
民間團體和立委說明,相關法案具有社會共識,而且朝野黨團和立委已經推出9個版本,呼籲行政院應該要儘快完成草案並送立法院審議、完成立法,才能建立更完整的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