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居家新興趣 英國颳起DIY手工縫紉熱潮
坐在縫紉機前,專注車著一件牛仔外套,29歲神經學博士貝爾克在課餘時間,投入手工製作衣服,而這些衣服全是要自己穿的。
貝爾克表示,在全球疫情大流行期間,突然多出許多時間,「我覺得我的技巧也因此提升。」
疫情爆發後,待在家時間變多,裁縫衣服成了新興趣。從慢跑的運動服,到外套、裙子和洋裝,目前貝爾克衣櫥中80%衣服,都是在倫敦的公寓縫製完成。
貝爾克表示,「我的主要動機是不要購買成衣,因為我不想支持快時尚,而且自製衣服也更合身。」
手工裁縫衣服除了更合身,二手衣服可以回收再利用,賦予新生命,也能省下不少錢。貝爾克也把成果PO上網,獲得網友好評。
把客人要買的布料攤在桌上,依照指定大小裁切,手工裁縫熱潮在疫情間持續發酵,連布料行都發現,業績顯著成長。
縫紉工作室創辦人史嘉表示,「我想那是兩年前第一次封城,銷售額確實增加,所有從事裁縫工作的朋友也都發現了這點。」
時尚產業隨著季節汰換,布行收集設計師賣不掉的庫存布料,從薄紗到蕾絲都有,並且用便宜的價格出售,這裡也成為DIY創作者的天堂。
縫紉工作室創辦人史嘉指出,顧客年齡組成改變,越來越多年輕人對縫紉感興趣,「特別是針對布料,我們也發現有很多學時尚的學生,和年輕人對如何製作衣服、讓衣服變得更永續感到興趣。」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1年報告指出,時尚和紡織產業是全球第三大汙染行業,僅次於食品和建築業,占溫室氣體排放5%。服裝品牌為降低人事成本,屢屢傳出剝削、壓榨勞工等情形。
印花設計師維格表示,「讓大家知道製作衣服需要投入多少,是能夠喚起意識的好方法。一旦你知道如何縫製,就無法想像1件襯衫只值3英鎊。」
擁有15年工作經驗的打版師維格,同樣意識到快時尚背後的險惡真相,因此選擇出走。2017年起自創印花服飾,雖然創業初期,1年只賣掉1套,但她認為堅持下去,就能產生影響力。
縫紉工作室創辦人史嘉則認為,「Instagram確實有助於讓縫紉看起來更酷,像你在Instagram看到不同的人在縫紉,這大大提高能見度。」
不少設計師會在Instagram上發布最新作品,分享製作過程,甚至還能找到其他同好交流。在社群平台的推波助瀾下,掀起手工縫製衣服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