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成國際主流 衝擊繁體字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最近有關中文的、正體字跟簡體字,引發熱烈討論。根據估計、全世界目前使用簡體字的有十三億人,使用正體字的、只有三千萬人,但到底誰是正統?我們要如何看待這波繁體字危機,請看我們的報導。
台大語文中心的教室裡,唐朝杜甫的這首詩,從金髮碧眼的外籍生口中,字正腔圓地唸出。低著頭專心地看著繁體字課本,專程來台學習漢文的他們覺得,比起過度簡化的簡體字,繁體字實在美多了。
李艾希認為漢字簡化後失去美感,不過,從馬來西亞來台唸書的朱天送,卻不這麼認為。
帶點唯物論的史觀或許尚待討論,但卻道出了簡體字早已成主流的事實。
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國當局為了減少文盲而推行簡體字,70年代開始,原本使用繁體字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在文字政策上逐漸廢繁從簡,目前包括中國、星馬地區以及東南亞的華人圈,有超過十三億的人口使用簡體字,而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則只剩下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部份華人圈的三千多萬人,三千萬比起十三億,不免讓向來是華文中心的台灣,要為繁體字的未來、感到憂心。不過,在電腦取代手寫的今日,學者認為這問題也未必嚴重。
沈冬指出,美國很多機構都作過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教學實驗,同時教小孩認繁體和簡體,結果顯示,反而是結構完整的繁體字效果好,而學漢學的外國學生也認為,簡體字過於簡化,常造成辨識上的困難。
不少學者主張,繁體字一辭給人複雜難學的印象,或許該把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而有十多年中文教學經驗的老師則認為,大部分的文獻資料和古籍都是繁體字,如果要深入學習中華文化,至少得看得懂繁體字。
在全球一片學習中文熱潮中,台灣要如何保有繁體字的優勢?雖然在因應繁體字的危機上,台灣起步明顯已晚,但學者認為,台灣只要繼續保持繁體字的優勢,朝保存傳統和精緻中文的方向走,吸引住學習中文的精英份子,應該還是可以做出一定的市場區隔。
近十年來,中國積極在海外普設孔子學院,同時舉辦使用簡體字的漢語水平考試,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0萬人參加過檢測,而台灣大學也預計在今年9月開辦類似中文托福的「中文檢定測驗」,用來檢測外籍生的中文程度,希望能在一片簡體潮流下,讓台灣區隔成正統繁體華文的學習重心。
公視新聞蘇玲瑤、張秉豐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