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測者將下巴靠近機台,儀器自動偵測光源對著脖子錄製20秒影片,接著上傳雲端計算,3-5分鐘後呈現頸動脈狹窄情況。
台大機工系教授蕭浩明指出:「如果我們的頸動脈或者是我們的血管,有阻塞或者是狹窄的話,它會影響血管裡面一些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而這些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其實在病人跟正常人之間,它就會產生特徵上的差異。」
從脈動進行動態影像分析,判讀血管狹窄狀態,藍色代表健康,黃紅色代表有腦中風風險 ,需進一步檢查。研究團隊指出,與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合作五年,比對500筆臨床案例的頸動脈超音波,確認技術準確率可達九成。
台大心血管中心醫師高憲立表示:「我們今天設計的這個東西,其實就是類似一個血壓機讓一般的民眾可以很容易的用不侵入的方法,很快的知道大概自己頸動脈狹窄的這個風險是在哪裡,所以它並不是要用來取代診斷的標準。」
在科技部一年兩千萬經費支持下,研究團隊以創新影像技術進行腦中風快篩,蕭浩明教授六月成立新創公司,目前打造四台原型機,由於不需五年臨床實驗,評估申請醫材核准後就能量產,讓研究成果實際投入預防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