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會縣市整合 推出「國家文化記憶庫」

曹晏郡 莊志成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為了要推廣並記錄台灣文化,文化部從106年開始,整合中央跨部會和22個縣市政府,以及民間單位和博物館資源,推出了「國家文化記憶庫」,其中收存了超過270萬筆圖像、影片等珍貴資料,而且還接軌國際創用CC授權,目前整個資料庫,有將近147萬筆資料,可以做為非商業性使用。
 
經典漫畫《諸葛四郎》,風靡台灣四、五、六年級世代,但現在坊間已經很難找到完整全集。幸好,在漫畫家葉宏甲後代和書迷的努力下,找回大部分精華,而且民眾只要上網,連結到「國家文化記憶庫」,7千多頁漫畫、1千多筆文獻,一覽無遺。

諸葛四郎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佳龍表示,「1966年審查制度上線的時候,它把當初雖然已經出版但是還沒有審查的作品全部下架、銷毀。(後續)找尋這些收藏家,希望他們能夠再把他們收藏的作品,讓我們能夠掃描、修補。(目前)把其中部分的作品透過數位整理、詮釋,上傳到國家文化記憶庫。」

文化部從106年開始,整合各部會和縣市政府以及民間單位和博物館資源,收存超過270萬筆資訊,其中包含史前國寶,到近百年來的常民生活,還有漫畫、技藝工法等圖像、影片資訊。同時還使用國際的創用CC授權,目前記憶庫的非商業使用層級資料,有147萬筆、超過五成。

國家文化記憶庫專案輔導中心副總監羅慧如表示,「目前的話,我們最高開放層級是到非商業使用的開放授權,所以只要不涉及商業行為的話,(部分資料)都可以去做些利用,一般民眾也可以透過集記憶還有愛古蹟(等)主題徵集的方式,去分享他們的這個照片。」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希望這個國家文化記憶庫,將來跟我們的影視音以及我們的文學創作能夠廣泛的來合作,透過數位的技術,成為傳播台灣文化到世界的一個主體。」

「國家文化記憶庫」,開發成以時間或空間為軸線的檢索功能,搭配數位博物館的「看故事」、「逛展覽」等主題畫方式呈現,未來也將擴大主題式的文化徵集,結合AI數位科技,逐步建立更完整資料庫,希望關於台灣的文化故事能更廣為人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