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是兒少保護最後防線 各地政策混亂

林靜梅 陳昌維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有些兒少家庭遭遇重大變故、或是父母親友無法照顧,就會送至安置機構。不過上午在一場公聽會上,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指出,目前安置政策混亂,嚴重影響兒少權益。

當原生家庭無法再照顧、保護孩子,若孩子無法免於危害,政府就要介入,將他們送往安置機構,身為兒少保護最後一道防線,安置機構卻面臨困境,各縣市安置費用差異極大,以特殊少年的安置費來看,有些補助高達3萬7千元,有些只有1萬9千多元。

屏東縣私立慈幼之家董事周明湧表示,「兒童兒少安置跟保護是政府的法定責任,可是你從兒童權利公約,就是不可以歧視孩子背景的角度來看,其實孩子怎麼可以有這種落差,這個是完全不對 ,這是一種歧視。」

即便再高,這些安置費用仍不足以支付,照顧1人約5萬到7萬的成本,機構就得辛苦去募得另外3分之2的金額,咬牙苦撐。另外各縣市對於安置機構的授權也不一,機構照顧者無法代表父母簽名,影響孩子的生命權。

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理事長吳小萍表示,「當然它就影響孩子甚至他的生命權,他無法進行緊急的醫療救治,甚至最簡單的就是一些預防針,它是侵入性的,我們就不能決定說孩子能不能打這個預防針。」

也有雲林的育幼院安置一名亞斯伯格孩子,但送到學校上學卻不被接納,最後只能離開雲林,讓院長非常感慨。

雲林私立長愛育幼院長吳文輝表示,「教育體系更應該提供這樣特殊的孩子有一些教育資源來,但是他們不願意,他所有事情把他塑造孩子是一個暴力份子會咬老師,等於雲林縣容納不了一個亞斯伯格的孩子在雲林縣讀書。」

上午在立法院的公聽會上,來自全台各地的安置機構代表,分享面臨的困境,對於機構是拿政府的補助案、非委託案,服務不敷成本等等問題,呼籲政府正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