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參與刑事審判 立院定名「國民法官法」

立法院臨時會,今天處理「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下午已經表決二讀,通過名稱為「國民法官法」草案,不過,民間司改團體持續呼籲民進黨不要強行表決民調支持率最低的參審制。
 
而司法院長許宗力,則是親上火線召開記者,指出有超過7成的民眾、是認同與法官「合審合判」,雙方就「國民法官」制度民調議題隔空交鋒。

司法院長許宗力親自主持「國民法官法」最新民調記者會,指出司法院委託的民調結果顯示,有超過7成的民眾認同,國民與法官一起討論、一起做出判決的「合審合判」模式,是現階段最適合我國的法律體制,並再次重申,典型的英美陪審制,存在「判決不附理由」、「原則不能上訴」、「僵局陪審團」等根本性問題,且不被民眾青睞,因此當前並不適合採取「陪審制」,更不用說「陪審、參審」兩制試行。

許宗力說:「有人認為不宜在這次臨時會急於通過立法,但是這樣的說法,忽略了30餘年來,人民對於參與審判的籲求未曾停歇,甚至益發強烈。」

司法院推行的「國民參審制」,一般民眾只要年滿23歲、具備高中職畢業或同等學力,並符合相關條件,就擁有「國民法官」的資格,可以參與「最輕本刑10年以上之罪」的案件審理,審理過程中,國民法官與職業法官進行意見交流,共同評議「罪責」及「科刑」。許宗力力挺參審制,司法院也對於民間司改團體公布超過8成的台灣民眾贊同陪審制的民調,在問卷內容有偏頗,存有「制度描述太多」、「用詞與立場誘導」並「涉及主觀偏好」等疑慮。

台灣民意與政策顧問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游盈隆表示:「我合理懷疑,司法院從頭到尾都是把民調當工具,去花錢做民調,不是為了探尋真正民意,是要拿來做為支持他的主張的制度。」

民間司改基金會董事長林永頌也批評:「(許宗力)堂堂為台灣中央政府五院之一的院長,出面開記者會,開這種記者會,不丟臉嗎。」

民間司改團體也反質疑,司法院的問卷設計題目模糊不清,沒有清楚詢問民眾是否支持陪審或參審制,只是用模糊字眼,來搪塞出符合自己的民調結果,急著讓新制上路,並且強調民意只有一個,怎樣圓謊都無法掩飾司法院的政策錯誤。
 

2022杭州亞運 台灣百金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