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水難祭儀 口湖牽水狀景象壯觀

王威雄 / 雲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為了緬懷百年前因水患罹難先人,每年農曆6月7、8 號,在雲林縣口湖都會舉行「牽水狀」地方民俗活動。

小朋友專心拿著紙,將它黏在竹編上,細心製作水狀,就是為了要準備一年一度口湖牽水狀祭儀。位在雲林口湖地區,每到農曆6月7、8號這兩天,當地民眾家家戶戶都會準備水狀辦祭儀。

參與製作的口湖下崙國小學生提到這項民俗的作用表示:「就是要緬懷先人,讓那些水災罹難的人爬上來,讓他們超渡。」

口湖萬善爺廟主委許文村說明:「我們3層有12尊人偶,就慢慢的升級,交給觀音佛祖,他們就可以做善才良女來轉世,就是可以來轉世到比較好的子孫。」

雲林縣文化處表示,牽水狀祭典由來,是在西元1845年農曆6月6號大雨不停,隔天初7持續又大風大雨的襲擊,造成雲林口湖、四湖沿海地區,數千人因天災死亡,後來透過牽水狀祭儀,緬懷先人也要讓人時時做警惕天災。

雲林縣文化處長陳璧君說:「讓不只是我們在地的人,還有所有人類去體驗跟環境互相共存,然後去珍惜這塊土地。」

雲縣府文化處表示,口湖牽水狀在2008年由雲縣府登錄為縣內無形文化資產,2010年文化部也指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和重要民俗活動。今年希望透過讓小朋友一起糊水狀,了解在地牽水狀文化,也能有傳承意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