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競技 「適應體育」玩樂中建立自信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適應體育是什麼呢?可以理解為,讓體育活動去適應每個人的體能,不只針對身心障礙者,更是老少咸宜。比起運動競技,它更強調好玩、參與感和成就感,不過具體來說要怎麼做?跟著早安新聞到台南忠孝國中一起了解。
來來往往的羽球,拖著色彩繽紛的長尾巴,到底有什麼巧思呢?台南忠孝國中體育老師張國霖表示:「它是一個輔助式的羽球。那我們利用壞掉的球,把它加上一個尾巴、加上不同的配重,讓它可以在戶外的空間,然後可以比較容易看得到、比較容易打得到,飛得也比較遠,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
建立自信心,由「好玩」開始,幫學生從小培養運動習慣。在台南市忠孝國中,精心設計的體育課讓「全班一個都不能少」,包括身心或學習障礙學生也能一起同樂,這就是種適應體育。
有學生表示,國小的時候都是分開上體育課,國中感覺上「比較團結」,也比較開心:「就是會互相幫忙,因為有的動作也是要兩個兩個一組一起做。」
像飛盤高爾夫,全班分組下去跑、每個人都運動得到,要比的是最後進洞前,哪一組的丟擲數最少。高度仰賴手部動作,所以就算腳受傷或坐輪椅也能玩得盡興。
台南忠孝國中體育組長吳俊鴻說:「現在的學生平常的活動力都比較不足,所以變成就是說我會希望說,讓一些中下層的或身心障礙的學生可以盡情享受運動然後流汗。」
考量到有些學生可能會怕球,在一般的體育課上,用的是帕運規格的軟式排球,打到比較不會痛,飛的速度也比較慢。所以所有的同學不管運動細胞好不好,都可以下場玩得很開心。忠孝國中的班際對抗戰打的雖然是排球,但用的是類似羽球的場地。場地比較小、網子也比較低,因此增加了過球的機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還有樂趣。」
先用軟式排球,讓國一學生不抗拒;進步到二年級,班際比賽再加入競賽的刺激感,依然沒有跳脫適應體育思考:調整場地規則、增加上場人數,全班過半都必須參加。為了進一步鍛鍊學生體能,忠孝國中還成立了「健身社」。
參加的學生說:「比較好玩,可以認識很多朋友,因為可以鍛鍊身體,太瘦弱了。」也有人半開玩笑表示:「雖然沒有女生,可是還是很開心啊。大家就一起學習在一起比較好,就跟體育課沒有兩樣。」
不只有專業體育老師指導,也由特教老師陪同,校方標榜「共融式教育」。一系列課程所需人力物力,不只得到家長支持,也在去年拿下適應體育標竿學校,目前全台只有四間。
校長侯志偉說:「目前我們的策略合作學校,大家對於推這個(適應體育)活動都有一定的共識,那我知道像我們鄰近的國中,他們的活動慢慢也改成有適應體育的精神融入在裡面。」
適應體育從「殘障、特殊體育」正名後,20多年來的實作活動還是方興未艾,其實只要改變運動方式、加入輔助教材,就能不分男女老少,克服障礙,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快樂動起來。
來來往往的羽球,拖著色彩繽紛的長尾巴,到底有什麼巧思呢?台南忠孝國中體育老師張國霖表示:「它是一個輔助式的羽球。那我們利用壞掉的球,把它加上一個尾巴、加上不同的配重,讓它可以在戶外的空間,然後可以比較容易看得到、比較容易打得到,飛得也比較遠,可以增加他的自信心。」
建立自信心,由「好玩」開始,幫學生從小培養運動習慣。在台南市忠孝國中,精心設計的體育課讓「全班一個都不能少」,包括身心或學習障礙學生也能一起同樂,這就是種適應體育。
有學生表示,國小的時候都是分開上體育課,國中感覺上「比較團結」,也比較開心:「就是會互相幫忙,因為有的動作也是要兩個兩個一組一起做。」
像飛盤高爾夫,全班分組下去跑、每個人都運動得到,要比的是最後進洞前,哪一組的丟擲數最少。高度仰賴手部動作,所以就算腳受傷或坐輪椅也能玩得盡興。
台南忠孝國中體育組長吳俊鴻說:「現在的學生平常的活動力都比較不足,所以變成就是說我會希望說,讓一些中下層的或身心障礙的學生可以盡情享受運動然後流汗。」
考量到有些學生可能會怕球,在一般的體育課上,用的是帕運規格的軟式排球,打到比較不會痛,飛的速度也比較慢。所以所有的同學不管運動細胞好不好,都可以下場玩得很開心。忠孝國中的班際對抗戰打的雖然是排球,但用的是類似羽球的場地。場地比較小、網子也比較低,因此增加了過球的機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還有樂趣。」
先用軟式排球,讓國一學生不抗拒;進步到二年級,班際比賽再加入競賽的刺激感,依然沒有跳脫適應體育思考:調整場地規則、增加上場人數,全班過半都必須參加。為了進一步鍛鍊學生體能,忠孝國中還成立了「健身社」。
參加的學生說:「比較好玩,可以認識很多朋友,因為可以鍛鍊身體,太瘦弱了。」也有人半開玩笑表示:「雖然沒有女生,可是還是很開心啊。大家就一起學習在一起比較好,就跟體育課沒有兩樣。」
不只有專業體育老師指導,也由特教老師陪同,校方標榜「共融式教育」。一系列課程所需人力物力,不只得到家長支持,也在去年拿下適應體育標竿學校,目前全台只有四間。
校長侯志偉說:「目前我們的策略合作學校,大家對於推這個(適應體育)活動都有一定的共識,那我知道像我們鄰近的國中,他們的活動慢慢也改成有適應體育的精神融入在裡面。」
適應體育從「殘障、特殊體育」正名後,20多年來的實作活動還是方興未艾,其實只要改變運動方式、加入輔助教材,就能不分男女老少,克服障礙,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快樂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