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水災治理工程,政府從103年開始,推動六年六百億「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審計部調查發現,滯洪池興建緩慢,而且還未完成的大部分在雲嘉南、高雄地區。
蓄水水位幾乎達到滿載,台南三爺溪仁德滯洪池,在暴雨襲擊的這幾天,發揮治水功效。為延續水患治理工程,中央政府民國103年起,推動六年六百億「流域綜合治理計畫」,但審計部調查發現,滯洪池興建緩慢,且未完成的滯洪池,多分布在這回水災嚴重的雲嘉南、高雄地區。
水利署副署長 王藝峰表示,「滯洪池它本身的佔地面積大,因此推動的時候,常常必須使用到很大片的土地,這都涉及到都市計畫區域計畫,以及對私有地的徵收,都必須透過協調。」
水利署表示,計畫分成兩期執行,共要興建30座滯洪池,目前已完工的有7座,施工中8座,還有15座未發,例如雲林虎尾、嘉義新港的滯洪工程都曾面臨民眾抗爭。嘉義縣水利處則表示,縣內有七座滯洪池興建計畫,但五座的用地都是台糖土地,目前還未能取得共識,所以五座都無法動工。
嘉義縣水利處長 林谷樺說,「去年八月就去跟台糖公司協調說,看他們能不能先行同意使用,我們再把這個東西,(土地徵收程序)完成,再把錢撥給他,他們可不可以先動工,但他們到現在為止都還沒動,(台糖)土地政策有改,就是給我們百般刁難。」
水利署指出,台糖還是會考量土地釋出後,能否帶來收益,由於滯洪池可能久久一次或多年才會在水患來臨時,發揮作用,未來會參照日本等國,將滯洪池設施多元利用,例如平時作為運動場,讓民眾可以使用,減少對土地徵收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