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灘垃圾再利用 夯土工法蓋「土角厝」
章明哲 / 台東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實際例子很多,但用來當建材的,算是現代建築的大挑戰。台東縣環境教育中心現在就利用撿來的塑膠麵粉袋、玻璃瓶,加上週邊的土壤、稻草,混合成建材,用古早「夯土」的概念,蓋兒童遊戲空間的「土角厝」。
把沙和具有黏性的土混合,再一桶一桶裝進撿來的麵粉袋,用工具壓成很結實的一袋,變成很有古早味的「夯土袋」,接著再疊成牆壁。志工共同合作,要在台東縣環境教育中心蓋一座鯨魚造型的遊戲屋。
把沙和具有黏性的土混合,再一桶一桶裝進撿來的麵粉袋,用工具壓成很結實的一袋,變成很有古早味的「夯土袋」,接著再疊成牆壁。志工共同合作,要在台東縣環境教育中心蓋一座鯨魚造型的遊戲屋。
台東縣環境教育中心講師 李雲芳說,「早期農村蓋房子是透過協力,大家共同一起來蓋,所以本來是我們自己蓋,後來我們就想說,就把它變成一個工作坊。」
台東縣環境教育中心表示,這半年來的淨灘活動,撿到2噸多的垃圾,大部份都是還沒有辦法去化的麵粉袋、玻璃瓶和廢輪胎。於是就有志工想到早期人們蓋「土角厝」的夯土建築工法,將廢輪胎當成窗戶,玻璃瓶變成牆面採光裝飾。而且夯土袋堆疊成自然建材的房子,還能抗震。夯土袋屋志工 莊逸堯說明,「地基的碎石溝,一直到牆頂,每一層都容許錯動的情況之下,它先天就有一種比較抗震的能力。」
這間實驗夯土袋屋,從今年6月開始興建,預計年底完工。由於全部材料都要用手工做成,需要更多志工參與。台東縣環教中心呼籲民眾報名,體驗用自然建材蓋房子的樂趣。
台東縣環境教育中心表示,這半年來的淨灘活動,撿到2噸多的垃圾,大部份都是還沒有辦法去化的麵粉袋、玻璃瓶和廢輪胎。於是就有志工想到早期人們蓋「土角厝」的夯土建築工法,將廢輪胎當成窗戶,玻璃瓶變成牆面採光裝飾。而且夯土袋堆疊成自然建材的房子,還能抗震。夯土袋屋志工 莊逸堯說明,「地基的碎石溝,一直到牆頂,每一層都容許錯動的情況之下,它先天就有一種比較抗震的能力。」
這間實驗夯土袋屋,從今年6月開始興建,預計年底完工。由於全部材料都要用手工做成,需要更多志工參與。台東縣環教中心呼籲民眾報名,體驗用自然建材蓋房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