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社區起源 60多年前安置榮民建村

被判決拆屋還地的大觀社區居民,有些從「婦聯一村」時期,就因為招商在此定居。也有從南部北上打拼的城鄉移民,在政府默許下做起小本生意。2008年代管這塊地的板橋榮家,開始對居民分批提告要討回國有地,並於2016年開始執行。居民在前年組成自救會,展開一連串抗爭。 拿起檳榔,用剪刀修剪頭尾,再交由太太抹上石灰包葉,大觀社區居民黃世進、林燕玉,民國75年結婚,但在雲林種田、種西瓜得靠天吃飯,難以餬口養家,於是民國76年,決定北上打拼,輾轉和老榮民買下這棟兩層樓的房子,經營檳榔攤,養活一家五口。 大觀社區自救會成員黃世進:「每一次到要收成都是颱風淹大水,天公伯幫我們收走了,所以才想說來台北找工作好好來定居。」 黃家的移民故事,是大觀社區的縮影之一。早在1956年,婦聯會為安置榮民在板橋大觀路上、興建婦聯一村,後來強颱吹垮房舍,榮民、眷民遷村離開,但招商來此的居民,卻沒受到安置,在政府不聞不問下,當地聚集越來越多的經濟弱勢族群、與移民在此生根落地。 大觀社區自救會成員林燕玉:「這裡的人就是生活過得很差才住在這裡,好的人都住豪宅了誰要在這裡。這房子都很爛了,但你想想看如果搬走我們要去哪裡?有路沒房。」 擋住行政院前院長林全的公務車,大觀居民難以接受,代管土地的板橋榮家,以強硬的民事訴訟,要求拆屋還地、聲討不當利得,於是2016年組成自救會,展開大大小小數不完的抗爭。 大觀社區自救會成員林燕玉:「我們也是很無奈,我們是要跟他說叫他幫我們這個忙,幫我們主持公道,但他一轉身上車就要離開了。」 忍不住哽咽的林燕玉表示,他們也知道自己住在國有地上頭,官司敗訴,但會屢屢走上街頭抗爭,盼的只是期待政府願意與他們好好溝通,正視社區形成的歷史脈絡,別讓他們失去僅有的棲身之處。 黃怡菁、郭俊麟 台北報導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